【原文】(8.14)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通译】
孟子说:“可以获取,也可以不获取,获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学究】
“取伤廉”在于选择时的一种两难状态,能取与不取之间最好不取,因为利益背后很多逻辑不明,与其丧失廉洁,不如暂不获取;“与伤惠”的意思是不能轻易给予,如果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很容易被人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错觉,所以在能给与不给之间,还不如不给;“死伤勇”意思是生命的失去不可怕,但生命必定只有一次,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再好的东西也不值得拿生命去换,轻易失去生命就丧失了勇敢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勇于面对困惑,不轻易言生命之所终。
【原文】(8.15)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通译】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吧。”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 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 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 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学究】
后羿教会了学生的技能,但没有选对心术正的人,所以害了自己,原因在于后羿看人失策;子濯孺子逃过一劫,原因在于他选择的学生德才皆备,才为自己保存了性命。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如果在合作或者教育学生,没有仁义之本,宁愿不教也不可以勉强为之,否则必定害了自己。猫教老虎,留下爬树的技能来保护自己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8.16)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通译】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学究】
即便是西施这样的美女,如果她身体恶臭才会被人嗤之以鼻;即便丑陋之人沐浴干净,也可以成为祭祀之人。这里要说明什么道理呢?也就是一个人行为要正,如果行为正了,就不需要问他的出处了,人与人相处就在于彼此尊重,自重者必定受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