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菡萏萏的第358篇
20:03-20:32用时29分钟字数1050
看完了《围城》,真觉得小说这东西就是这样,你不到最后一页不好下定论,你看到了最后一页也不知从何说起。
好的故事能打造出一个王国,让你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在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里面,因为故事的一点点平铺直述,捎带着几句评语,评论人生,评论某件事情的某个观点,就好像跟一个熟知你人生戏码甚至青梅竹马的朋友在谈过彼此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那样自如。
这正是小说的魅力,别看就只单单打造出一个王国这么简单,里面每堆砌的都是作者的毕生所学,为了营造出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逼真场景,需要耗费书年,你看的精彩故事,背后是枯燥的收集整理和加工。
我记得当时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有类似此感,特别是读过写《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早晨从中午开始》之后就更加能够洞悉到每数行在读者看来精彩绝伦的陈述,恰到好处的点缀之余,又或者一些你知道很厉害但可能看不懂的大段诗句,或者信天游等,你能感受到分量和作者脑中积淀的浑厚。就像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一口下去舌尖每一寸味蕾都被呵护至极,咀嚼食物下咽之后还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只叹这位大厨,刀法高超将每种食物的脾性拿捏显现在一堆食物中时的恰到好处。
我想也许每一行都是如此,熟练之后能做到深谙其中,会晒自如,以至于可以用各方潜意识协调一起拼凑出一种所谓创作的东西,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大师之作的原因。
欣赏过后酣畅淋漓,里面也镶嵌着自己的人生,那么精妙,这样最好,也只能这样,有些举世无双之意。
在看过杨绛先生写钱钟书先生写《围城》的背后事实故事之后,才明白了,全书下来给我的压抑,低气压和些许讽刺从何而来,故事的创作时间首先在那个大环境动荡的年代,钱钟书先生刚刚回国,正是在上海生活异常拮据和艰苦的两年,也难怪主基调就给人一种陈腐,懒散,不思进取之嫌。
不过书中对于情窦初开之时因为一个人茶不思饭不想,又因为生活的真实,没有可能就一直一门心思就想着一个人,那样真的只有年轻身体吃得消的时候才做的出,到后面的订婚结婚之人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的,好像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也不是那么喜欢到撕裂,婚后拌嘴在旁人看来的幼稚,却又那么真实,因为一些琐事,家里长辈的规矩,相互间妥协着,又伴随着生活的继续,总是有无数种意外等着你,吵过闹过,癫狂过,情绪褪去,相视一笑,又将准备迎接接下来的一天。
就是这么真实而有趣,我喜欢这样的真实。
也很感谢杨绛先生在末尾做的注释,也从一个切片了解到了钱杨两人的日常趣事,这也是日常中辐射到作品里面的一部分。
合上这本《围城》,颇感满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