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吐槽,说自己四岁的侄子每次来家里玩,都会弄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
比如:他会熟门熟路地从工具箱拿螺丝刀出来玩,还会去戳墙角插座的孔;阳台的栏杆对于他来说,形同虚设,每每会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
最后,他几近崩溃地问:小孩子这种特别喜欢冒险的心理,正常吗?
我想说,不是正常,是太正常了好吗!
谁家没个“熊孩子”,你不让他干的事,他偷偷摸摸偏要干;你一再强调的危险,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1、不被认可的冒险
为什么小孩子喜欢冒险?
那是因为,一方面,孩子的好奇心旺盛。危险系数越大,意味着新鲜感越强,他们能够get到新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就越强。
因此,你越是禁止他们做的事,他们越是心痒难耐地想去实施,看看后果是不是像你说的那么严重。
你不让我拿剪刀,我偏要拿给你看,证明你们会的我也会;你不让我摸插座,好,那我用螺丝刀戳戳,看会发生什么……
另一方面,冒险能带来快感和成就感。当孩子发现了一个新东西,或者是解决了父母都头疼的难题时,他们会感到自豪,非常有成就感。
冒险,本就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但是, 我们在游乐场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不管父母怎么鼓励,面对攀爬、走独木桥这样有些风险的运动,有的孩子依旧望而却步;不管父母怎么鼓励孩子自己去交朋友,有的孩子就是围在父母身边,不敢跨出去半步。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孩子被限制得太多了。
马雅舒家的客厅曾经空荡荡的,一件家具也没有,连吃饭也是坐在地上的。她不让摆放家具的理由是,不安全,孩子容易磕碰到。
不可否认,孩子的安全问题要放在首位,但是过度的限制和保护,孩子就安全了吗?
不!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在面对风险活动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或者因为害怕,干脆放弃冒险。
2、冒险=孩子探索世界
探索训练营的创始人吉佛·图利在TED演讲中,曾提到: 当我们把所有锋利的角都磨圆,让孩子置身于一个所谓的“安全”的环境中时,我们也就切断了孩子与周遭环境世界相处的宝贵机会。
而与这些宝贵的机会一同丢失的,还有:
独立意识:
没有探险精神的孩子,你期盼他长大后做事有主见,不依赖别人,恐怕比较困难。
因为没有什么品格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太完美的保护,早就磨平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萌芽。
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黄磊曾自曝,小时候突发奇想,带着院里的小伙伴去防空洞探险。他家附近的防空洞非常复杂,他自制了火把,带着粉笔,就把小伙伴们忽悠进去了。结果,走了四五个小时,他们才回来。
在防空洞里,他们遭遇了些什么,是否害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当一群孩子在防空洞里手足无措时,他们需要的是冷静下来,自己寻找解决方法。
这样的冒险,确实太危险了。但是适度的冒险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 比如:
学会承担风险,锻炼意志:
嗯哼和杜江参加节目的时候,有一期是爸爸们要选择一个“小船”,划到对岸去。嗯哼提出要趴在爸爸的背上,一起参加。
杜江没有拒绝,将嗯哼背好,就开始划水。结果游到中途的时候,嗯哼从杜江背上掉了下来。
杜江明显感觉到了嗯哼的害怕,但是既然是他自己要求来探险,就要学着承担风险。 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
孩子长大后要面对的挫折和困难,绝不是父母可以一手包办得了的。
挖掘孩子的潜能:
孩子在探险的时候,往往会逼迫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为这个时候,害怕已经没有用了,你必须屏气凝神,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做。
心理学上将这一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指当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注意力变得更集中,然后做出正确的认知和抉择。
有人将适当的冒险,比喻成疫苗接种,不仅可以克服孩子的心理恐惧,还能激发孩子身体内的其他潜能。
可见,冒险精神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03、父母该怎么做
父母不希望孩子冒险,无非是担心太危险了。但与其过度保护孩子,不妨教孩子学着管理风险。
挪威的心理学教授Dr. Sandseter,曾在《纽约时报》上提出,孩子应该适当地参与一些冒险活动。比如:攀爬、滑冰、接触火源、使用危险工具刀和锯子等等。这能让孩子学会更好地管理风险。
既然适度的冒险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做好保护措施
鼓励孩子冒险,应该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而不是放任孩子去做一些不可控的事情。
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去尝试冒险,并体验因此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能够激发孩子更多潜能。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小孩子都是视觉动物,他们对于“危险”这个词的认知很模糊。只有当他们真正站在危险的边缘,或者是体验到刀的锋利、摔跤的疼痛,下一次,他们才会有意识地学会管理风险。
比如;孩子很好奇插座上的孔,想用螺丝刀去戳,那么家长可以用测电笔来代替。当测电笔里的小灯亮起的时候,孩子的脑子里一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这个时候,家长再解释其中原委,孩子的接受程度就会更高,也更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最后,多些耐心和鼓励
对于一些害怕探险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耐心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 与其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如鼓励他们“相信自己,你能行”。
一次不行,就两次。当孩子准备好之后,他们迈出的那一步,或许会让家长惊喜不已。
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探索和冒险的过程。我们无法一键屏蔽所有的危险,也不需要这样做。
心理学教授Laurence Steinberg曾说,爸爸妈妈不应该阻止孩子去冒险,因为每一个年轻的大脑里都有冒险的因子。
走出父母保护的“舒适区”,孩子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拥有更优秀的品质,和更大的格局。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