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个多月,一个地方学校或教育局往往喜欢邀请“专家”来听教师的高三语文课,顺便和教师座谈或讲座。我也曾经忝列“专家”,到过许多学校。
我发现一个让我忧虑的现象:学校的老师普遍关心的是分数,上课其实就是做题讲题,全部都是应试技术。教师的提问也是“如何提高阅读题答题分数”一类的问题,教师总想看看别人怎么应试,我能从中间借鉴到什么经验。事实上,语文应试没有什么终南捷径,没有阅读积累,一切的答题技巧之类讲座都是在做无用功。学生如果不读书,阅读量不够,阅读理解提炼加工信息的能力自然就差,和电脑硬盘小、内存不足,反应慢是一个道理。但高三的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害的同样的病,就是急功近利病,或成功焦虑症,只怕考不好,反复训练,大量刷题,也不见得语文成绩长多少,学生累,教师迷茫,问题出在哪里?
仔细了解,才知道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给学校下指标,学校又给班级老师下指标,比如北大清华要考几个,一本率要达到多少,二本律要多少,这样,一些老师在高三阶段已经不关心什么教育不教育的,就是应试,就是提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几乎是不存在的,甚至只有反教育存在。为什么一些教师和学生会自杀?这种弄法,不逼死人都是奇迹。教育成绩哪里可以“计划”?因为教育面对的是生命,而生命是不可设计的,命运不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
语文有自身特点,它是非功利的一门课,是一种人生智慧课,重在平时的各种积累。你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开,也不一定失败。想突击提升,不是比较难,而是非常难。但一些教师和学生一样,已经不考虑这些,就是希望你给他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门,虽然这种想法很完美,但却是美好的“中国梦”。即便有人提供一些“经验技术”,弄不好也是害人。
教师不阅读,不写作,不努力做大做强自己,只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灵丹妙药提高考试成绩,全不管什么教育的逻辑、阅读学习的规律、学生当下的快乐幸福以及未来发展,全不管一些学法教法的后遗症,只要各种策略、计谋,忘记了语文到底要干什么,渴望这样接受培训不是喝汤,而是“吸毒”。
对高考训练,我有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阅读是吃饭,刷题是吃药。吃饭可以吃到五谷杂粮,各种营养都有,而吃药总有副作用,你不能说缺维生素就去吃维C片,缺钙就吃钙片,那多不舒服!
经验,只能面对自己,不好面对别人。真正的经验是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感悟体会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和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别人无法拿走,也很难直接借用。所谓“成功“都是个性化的,一个人的成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坟墓。弯道超车不小心就是弯道撞车或翻车。急功近利的代价是短视和盲目,是只顾眼前的苟且,忘记了诗和远方。这是无神论世界的通病,也是这种社会的流行病,比瘟疫都可怕,教育界得此病最为严重。面对有些基层领导和基层教师,有些话真没法出口,因为容易得罪太多人,而且是系统性的,都希望快速前进,但不考虑“为什么出发”。你只能有“同情之理解”,因为大家都不容易,都被某种外在的力量逼着,不适应就容易被淘汰,无法“安身“,更难“安心“,难得过几天岁月静好的安宁日子。
到今天,把教育弄成以文明的方式“误人”“耗费人”“压榨人”的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发明,不服都不行。也许有人会认为,中国人这么多,不使内部竞争起来也不好控制。我这样想不好,有些诛心,但这种弄法客观上似乎达到了这种效果,谁也解脱不了。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用加法,求道用减法。但现在的教育教学基本都是不断用加法,甚至用乘法,不会用减法和除法,都在负重前行,谁都不好解放自己。这就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