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剽悍一只猫写了一篇牛X的长文《读懂此文的人,收获不止百万》,称得上是一堂“人生创业课”。
这篇文章在我朋友圈里传疯了,好多人读完觉得不过瘾,分享一次还不够,为了让朋友们都成为“百万富翁”,又分享了好几次。
我才疏学浅,里面有些战略离我有点远,并没有亲身践行的经历,但其中的“深度战略”让我很有感触。
什么叫有深度?该如何达到这种深度?婉君想跟你分享几个我生活中的小故事。
1. 学习的深度
我的学习成绩一向不错,虽然算不上是学霸,但是上学期间也没少拿奖学金。可是毕业以后,我发现自己是个“实践渣”,虽然有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做起事来还是缺乏技能。
就拿开车来说,我明明拿到驾照好多年了,可依旧不能开车、不敢开车。每次别人问我有没有驾驶证,我都很尴尬地回复:“有,但是不会开。”
除了开车,读书也是一样。
有很多人花大量时间认真地学习了时间管理,甚至认真地做过分享,可是自己的生活还是一团糟,丝毫没有因学到的知识而改变。
真正的深度学习是从理论到实践,在极致践行大会上,猫叔对每一个分享者的要求都是——必须是自己做到的,而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通通不行。
其实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好长一段距离,很多事只要略闻一二,人人都能成为半个行家,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灵活运用呢?
写作训练班刚开营的时候,水清亦有鱼就分享过在写作时写好故事的重要性,列出了一些参考书籍。我认真看过分享好几遍,推荐的书籍也看了一些,可以还是无从下笔。
后来我带着“找故事”的眼光去读大神的文章,才慢慢学到了其中的门道,在自己写作时才有了一点点提高。
学出深度,不像是在学校里读书,考试时能取得好成绩就行。真正的深度学习者,都是能够用知识改变人生,用实践改变命运的人。
2. 社交的深度
两年前,我成为了简书江苏省专题的小编,同时管理了简书江苏微信群。
那时候我还是网络社群里的“潜水员”,更没什么社群管理经验,但直觉就是要让群里的小伙伴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可是如何成为朋友,实现深度社交呢?
一开始,江苏群很冷淡,我想了各种办法带动气氛,比如鼓励大家在群里分享早报、学习心得、运动打卡;每周四会有一个线上主题活动,大家一起玩儿故事接龙、唱歌接龙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有了很大突破,同时社群里的几位朋友也在尽全力帮我出谋划策,带动气氛。之后,每个群骨干还都多了一个封号,比如妇男主席、主持人、首席摄影官。
线上活跃起来之后,我组织过四五次线下活动,算是简书地方专题社群里线下活动做得最多的。网络上的朋友们真正地走进了彼此的生活中,我们一起聚餐,一起住青旅,一起绕着太湖溜达,圣诞节还互换过礼物……
后来虽然社群的热度有些降温,然而一旦有什么能相互帮忙的地方,简书江苏的小伙伴还是能够彼此照应。有的人一起去跑了马拉松,有的人一起参加了线下学习,我去成都出差时还与搬去那里发展的小伙伴组过饭局。
线上的“轻社交”只是一种突破时空的交友方式,真正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深厚的友谊,就需要向猫叔说的一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
想加强线上社交的深度,需要有“交情”,不能只是简单地聊聊天,而是要与朋友们共同成长、相互帮助,离开了网络也能做朋友。
3. 交流的深度
我从大学起就有每天给妈妈打电话的习惯,一开始会跟妈妈讲很多家长里短的小事,比如学校里的趣闻、周末的徒步计划等。偶尔也会跟她讨论一些重要的决定,比如考研、找工作、考驾照等。
虽然大多时候聊得都是琐事,可是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不曾觉得错过了彼此的重要人生。尽管距离很远,我们还依然是无话不谈的母女。
这个习惯我坚持了九年,可工作后的这几年却因为工作忙、在看电影、读书写作等借口,把联络感情的电话变成了一种程序化的敷衍。
常是在拨通电话后问一句:“睡了吗?哦,我也没啥事,那你早点睡吧。”然后就匆匆地挂断了电话。
前天奶奶手臂受伤住院,我才惊得想起来,长辈们都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所以在电话里一个劲儿地叮嘱妈妈,要多补钙,注意饮食和休息,不要太操劳。
妈妈这才跟我说,前些日子她也跌了一跤,双膝都摔破了。因为自己受了伤,跟别人聊天时才得知,另一个好久没露面的同事也是摔了一跤,把膝盖骨摔坏了,开刀住院了好久。一直不太注意保养的妈妈忽然怕了,给自己囤了一堆保健品,还开始了晚间锻炼。
然而这些事,此前她从没跟我说过,尽管每天一通电话,可因为交流地太“浅”了,让她始终没有机会说。
这件事让我反思了一个晚上,很久以来我都觉得打电话的频率够了就行,该交流的事肯定都会有机会讲,没考虑过交流也需要深度,需要花心思去了解他人的心理话。
学习有了深度,你才能有成长的高度;
社交有了深度,你才能有交友的广度;
交流有了深度,你才能有为人的温度。
“深度战略”确实是人生必修课,学会做有深度的人,才能做有高度、广度和温度的事。
END.
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