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不知在哪个角落,看到这样的文字,说中国的当代青年错过了最美好的时光,他们不能吟诗诵词,不能行万里路,更没有读过万卷书,精力全消磨在了谋生和买房上。
听起来都觉得遗憾!可是在此之前我还没亲眼目睹过年轻人这种不堪,虽然我就是个年轻人,但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多少。想到错过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失落之情自不必言表。不知为什么,每每想至此种青春虚度的话题,我都会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的“我”心生嫉妒。难道这与我坚持看完这本书的动力有关?是因为里面黄黄的描写?除去其中的黄色桥段,我还羡慕他们生活的那个混乱又和平的年代。家中虽起起落落,但大家都安好,某种程度上还很自由,尤其是青年人,我就羡慕那个时代的这一点。那个时代有点混乱,老师、家长、社会都没有太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经常是放养式粗犷成长。
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应该是世间最快乐的事情,那个年代应该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即使是犯错,回忆起来那也应该是甜的。但今时不同往日,社会太太平了,人们的精力终于可以集中在追求财富上了。更佳奇怪的的是自己没有赚到足够钱,就会想方设法让下一代赚钱更会赚钱,而这一切的动机都很仁义道德——为你好。其实,这些父母也很冤枉!
人一旦是为了“活着”四处奔波,就很难过得幸福。有时候追求最原始的欲望是一种纯粹、快乐,有时却是道不尽的无奈。如果有人还有除生存以外的精力和时间去尽情体验“活着”以外的世界,那这些人脸上的表情一定不会太单一。
特意留意路人的面部表情,好看的太少,难看的很多!长期愁眉苦脸,心情抑郁,脸上的表情也自然如此。时间久了,模样就被改变了,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面相。相由心声,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心态不好了,脸上的表情自然不好。
随意扫视人潮,总能看见一张张挂满负面情绪的脸,或者布满戾气的双眼,这样的人会漂亮吗?漂亮,那也不够性感。我想他们的生活一定很糟,或许在他人看来那已经非常不错了。
生活琐碎会给予我们很多东西,有喜欢的和不欢喜的,每天都有,每天都比前一天积累得更多,多到改变容颜。生活对我们做的是加法,或许我们对生活应该换个角度,是不是应该做减法?接着道题的思路我想是“以人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