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箱的酸奶别直接给满满喝,加热一下吧。”婆婆边哄哭闹的妹妹,边对我嘱咐。
“嗯,好。”我把酸奶盒放在加了热水的碗里…
“别给孩子喝凉酸奶啊!直接开火放蒸锅里热一下啊!孩子咳嗽呢,一点也不注意”。
“我在热啊!放水里温一下可以的。”
“那哪能热了啊!水都是凉的!”
我的内心:酸奶在开水锅里热了,那还喝个什么鬼……
“满满(3岁),你都是大孩子了,你自己吃饭,不要让妈妈喂!”
“湾湾(1岁),你别动,奶奶喂你吃,你看你弄的到处都是!”
我的内心:满满小时候因为吃饭习惯问题,不知道有多少次争执,当时不让学习非要喂她,现在突然就要求她改变习惯必须要自己吃;湾湾已经又进入了新的循环…
回看自己和婆婆相处的点滴:从刚怀姐姐时和婆婆义正严辞的表明带孩子必须要尊重我们的意见,按科学的方式带;到姐姐小时候,带孩子要以我们的意见为主;到怀了妹妹时候,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意见统一相互尊重;妹妹出生,我开始妥协为尽量配合奶奶,别和她起冲突;到今天,我只要有一点不按她的意见做,她就一脸不高兴…
莫名的无力感席卷全身,我的底线在哪里?明明我步步妥协,为什么婆婆感受到的还是她很委屈?
️
“咱们今天在外面吃饭吧?”
“想吃什么啊?”
“火锅?”
“要不买东西回家吃吧?湾湾还在家呢……吃完饭回到家又该睡觉了,一天都没时间陪她。”
超市采购、回家洗菜准备、孩子哭闹、老人在锅里加一堆自以为好吃的涮料;期待中的火锅吃的意兴阑珊……
我的内心:一次休闲放松成功变成了一个复杂工程。
“你现在哪儿呢?”
“刚刚姜老师电话说满满在幼儿园吐了,我现在去接她回家。”
“你回去要和奶奶道歉,说对不起。”
“为什么,什么都没问你就认定错在我?”
“奶奶刚刚很生气的打电话说,让我给她买回老家的火车票!她回去了,谁看孩子?”
“……”
我的内心:他在这一刻更重要的角色是婆婆的乖儿子、孩子的好爸爸,唯独不再是我的老公…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可以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为了吃网友说很好吃的热干面穿越半个北京城,到地儿发现今日停业,最后吃着旁边店里的酸辣粉也满心欢喜、凌晨付完房子首付款身无分文需要和中介借路费打车回住处、俩人分享一盒泡面依旧可以激动到睡不着的那些时光那个人丢在了哪里?
️
姐姐喊着妈妈笑着向怀里抱着妹妹的我走来…
猝不及防,回神时,妹妹的头上多出了一排血痕。
我看着哭到发不出声的妹妹和,一脸若无其事的姐姐。
想要教育姐姐不可以打妹妹,可想到自己儿时的自己总觉得妈妈有了妹妹不再爱我了,话到嘴边,又止住了。
一边愧疚陪伴太少被忽略的姐姐,一边心疼保护不周被袭击的妹妹。
“满满你怎么都不爱出门?”
“满满你怎么这个不吃、那个不吃?”
“满满你怎么总让爸爸抱着,不下来和小朋友玩儿?”
“满满你看到小朋友怎么都不打招呼,太不懂礼貌了!”
“满满怎么这么大的孩子了还尿裤子?”
“满满你看妹妹都吃的比你多!”
“满满你看妹妹和其他小朋友玩儿的多好?”
每每耳边传来亲友邻居这些评判比较时,我的内心像被扎刺一样的难受,想不通我从小时时陪伴处处亲为,努力维护姐妹俩的平衡,但事情却不受控制的走到了我最害怕发生的那个情形。我一直很注意保护满满的安全感,她却依旧成了一个敏感、胆小的孩子;我很努力的引导满满接受妹妹,可她还是那么排斥妹妹…
️
有一天早晨,先生的休息日,正在刷牙的他突然说:我待会儿要去鸿坤,你要去哪儿?我听着突然愣住了,我每天都在家啊!为什么是我要去哪儿呢?原来不仅婆婆嫌我在家影响湾湾和她亲近;连先生都已经觉得我在家是碍着他妈事儿了……
我默默的把自己收拾利落在妹妹撕心裂肺的哭声中关上门送姐姐去幼儿园。
早上七点五十,从幼儿园出来,想想回到家妹妹只要看到我就不要奶奶,奶奶又会一脸不高兴。想想先生临出门时说的那些话…可是,我该去哪里呢?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别人家孩子和妈妈在一起闹着笑着,眼泪刷的下来了……
我不到一年的全职妈妈生涯,就这样陷入僵局;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时不常的因为这些关系危机陷入内心自我攻击自我否定。我有点执拗的想,如果我有很多钱,我可以给婆婆买一个房子让她和我们分开住,我可以请阿姨帮我分担家务,我可以心里不痛快了直接想去哪里飞哪里…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强烈的对金钱的渴望。
️
一个百无聊赖的上午,没朋友可约的我在荟聚见了之前的保险顾问;在那个“多余的中年油腻妇女”悄然盛行的时间节点,我看着比我大五六岁的刘洋穿着得体的职业装走向我,极其强烈的对比让我意识到,其实,是不是多余、是不是油腻和人到中年没关系,而和自己的状态有关系;是困境还是契机,与现状没关系,而是与自己的心态和动机有关的。
好像一切都由那一瞬注定,然后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深入了解后意外发现保险顾问这份工作和我的对未来职业的预期有极高的匹配度:高收入的可能;系统的培训;时间自主。可能最具挑战的点在于我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但也恰恰是因为这点,我在反思自己对满满的教育中发现,最好的教育是榜样的力量;我自己都不善言谈,如何要求她热情好客?
️
活动体验、cc测评、潘潘小早会、团队eop、部门面试、公司面试、NPA课程,在最好的时机、最好的节奏中,我遇到了张红老师的sup课程,还那么巧合的翻开了很久之前就入手一直没有拆封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开始重新思考把我困在原地的究竟是什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会带给我很强烈的不安全感。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我会预先考虑会有哪些各种问题发生,为这些问题预设答案,而且常常是非此即彼:要以科学的方式带孩子,否则她就会缺乏安全感、不合群。不可以让姐姐让着妹妹,否则姐姐内心就会受伤、姐妹关系就会不和睦;而且姐姐不喜欢妹妹是不好的不被允许的。老公应该无条件把夫妻关系摆在首位,婆媳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老公说服婆婆尊重年轻人的生活,如果不能那婆婆是不合格的,该承担后果的罪人。
我陷入了能否解决问题、消灭负面结果的情绪中,在抗拒接受负面结果的同时,忽略了身处事件中心的人。我被情绪遮挡着看不见孩子、看不见爱人、看不见婆婆、也看不见自己。婆婆让我热酸奶是因为她担心孩子喝凉的会咳嗽;先生让我和婆婆道歉是因为他不希望问题激化;邻居说那些话很刺耳是因为我基于自己的过往经历赋予了那些话语有强杀伤力的意义。
️
一些看似拗口的话语开始在我的意识层面发酵。
“信息的解读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看见对方、运用同理心,善意解读,同样的喂饭问题在这种解读方式下,可能会少去很多情绪和对抗,再回到事情本身去想解决方案,彼此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把自己的精力聚拢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弱化关注圈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只聚焦于一次事件的既定结果,那就是在关注圈层面,不断抱怨这次吃火锅的体验有多差、先生的这个提议有多傻;但回到影响圈,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可以试着直接告诉先生今天有点累,我们在外面吃个饭放松一下,通过沟通对这次就餐重新做了界定,核心不是吃什么而是为什么在外面吃?消除无谓的抱怨和对对方的指责。
“不要给过去无谓的小事赋予特殊的意义,如果你认为那件事意义重大,就会不断证明它的重要性,从而设定了很多事情的结局走向;那些事情都变成小事不具影响力时,所有的新发事件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有了妹妹,姐姐多了一个亲密的伴,她们学会分享和合作,多看到这些行为的积极效应,孩子会关系更融洽;而一直担心姐姐排斥妹妹,眼里看到的无关紧要的小事也被赋予了这些意义,事情会真的开始走向这一面。
“当你做一个决定时是聚焦于事件本身带给你的积极体验还是消极体验;这将影响你做决定时的考察维度和预设结果。”
我自带的不安全感让我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不断监测这里的消极因素,并试图消灭;例如一直纠结于友邦的产品主要缺点是哪些?这些缺点怎么避免?其实换一种思路,可以多挖掘友邦的优势,看看它的优势是不是自己的核心需求,为了这个核心需求,也许那些缺点也变的不那么难以接受了。在这样一种观念过程中,也许思路变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我们对安全感定义也会发生变化。
这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我还运用的不那么熟练,经常重新回到旧的习惯中;今天终于用最让我有安全感的文字形式记录了这些改变,希望理性思考巩固新的方法,重复练习变为下意识行为。也期待与有同样困顿的朋友一起练习。
——绝望主妇复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