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我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的房子早先是三间红砖青瓦房,这是个老屋,多年前我曾经为她写过一篇小散文。
散文是这样写的:我离不开它,这个曾经伴我度过青春年华的老屋和那一双双渴求的眼晴,一颗颗开满希望之花的纯真童心。一张讲桌,一盒粉笔,一堆课本,一双双闪烁着渴求知识之光的眼晴,填满了老屋的空间。那班驳的墙壁好似一块无垠的处女地,任我用最鲜最美的颜色去描绘,任我用最丰富的想象去书写。老屋虽然处在偏僻之地,听不到现代流行音乐,看不到五彩缤纷的街灯,但孩子们的天真和质朴,真诚与勤奋,求知的欲望,使我的心境,我的思绪,从没孤独和傍偟过。有一天,夕阳西下,我发现长满老屋墙脚下的蒲公英似圣洁的花环,潇潇洒洒,不企盼温厚沃土,在那狭窄的砖瓦缝里展示着生命的玩强和执着。一朵朵合苞待放的蒲公英,一个个花的蓓蕾点缀着老屋的芬芳,走在老屋里好似走在桃李争艳的园林里,香香的,甜甜的,微风一漾,几分陶醉,几分得意!
岁月如歌,老屋里走出来的孩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有的还在北京,上海等地做了领导,还有人成了商界名流。无论走得多远,老屋都是他们放飞梦想的起点,老屋将根植于他们心田,直至永恒。
当年师范院校毕业的一位女孩是老屋里唯一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位女孩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有做老师的梦想,从小学到中学她勤奋努力,最终考上了自己心爱的师范院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斗转星移,如今这位女教师成了城里一所小学的校长,境遇有时是多么惊人的相似,这所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早晨由家长带到学校来,中午在校吃午餐,晚上由家长带回家。可由于这些家长都是打工人员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放晚学都不能按时接孩子。这位女校长对留守儿童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她深知打工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为了让这些孩子有个好去处,这位女校长在学校附近建成了一个“放学来吧”,这样放晚学没有放按时接走的孩子就有了去处,这位女校长放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来吧里的好妈妈。女校长如此的母爱,渊源之绪也许和老屋的情思相融相通。
岁月啊载不动太多的记忆和感动。但回忆和相思总是那么的美好。老屋是童年的小舟,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向往,老屋是放飞梦想的地方,一路追求一路歌。正如那位从乡间走出来的女校长所说“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自己”。梦开始的地方总是光影变幻,不忘初心一路奔跑才能迎朝阳,成就自己的独特风景,既有诗情又含画意。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中秋节,我又回到老屋所在的地方,物是人非,唯有从老屋通往远方的路一直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