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很久没见的闺蜜吃饭聊天,聊起她好了不到两个月就分了的前男友,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觉得不合适,就分了。当下我很惊讶她的果敢,但后来听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才意识到,她这是把经济学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应用到恋爱这件小事上。
闺蜜大我一岁,性格好教养好家境好,又是公务员,有北京户口,大概属于传统的父母眼里的上等好媳妇。以前只谈过一个男朋友,但因为男朋友要移民加拿大,希望她跟过去做全职家庭主妇,她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就分了。后来空窗很久,家里人一再催促,安排各种相亲,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顶不住父母的压力,开始顺从父母的安排,让她相亲她就去。
相了很多次,都是走个过场,从不走心,还私下和相亲对象聊成哥们儿,两个人互相串通,统一口径。父母如果问起来说“相的怎么样”,他们就都点头说“恩恩,挺好的”。导致后来父母都快放弃了,说怎么每次相亲都说挺好的,但就是成不了。
直到今年5月,她又去相了一次亲,结果一见钟情,喜欢你没道理的那种。她说她从来没有这样过,所以慌的很,觉得整个人都不像自己了。我问她,他有没有什么你不满意的地方,她说没有,就是看中了人,工资房子和户口这些她都不在乎。恩,后来证实恋爱中的人确实没啥头脑。
后来两个人有过一段颇为甜蜜的日子,在她聊天的状态中显露无疑,结果不到两个月就无疾而终。
她说分手是她提出来的,男友A封闭培训了一周,培训之前两个人还好好的,培训完之后她就说分手,A完全蒙圈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合适,她说A虽然大她两岁,家境不好,工资也不高,但他是那种从来不为以后考虑的人,他从来没有想过以自己的背景和工资水平,怎么在北京安家立足。她出生良好,不可能跟他过一直租房没着没落的日子。
我有点小惊讶,之前她还又惶恐又兴奋的沉溺在恋爱里,转眼就可以淡定的抽身出来。但仔细想想,她的行为是非常理智的。
经济学里边,成本是由选择产生的,是放弃了的选择之中代价最大的那个。但是有一种成本虽然带了“成本”二字,却并不是真正的成本,叫做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恋爱中的人,很少能够在发现不合适的客观问题存在的时候,及时抽身出来。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不会产生成本。当我们没有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成本。这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难的并不是怎么理解它,而是怎么当机立断,真正去实践它。
谈恋爱就是这样的,在谈了大概半年之后,很多人就过了恋爱的盲目期,这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理性的判断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合适。但是有多少人能在发现不合适的时候,果断的提出分手呢?好多人都是拖了又拖。
闺蜜谈了不到两个月,就走出了恋爱的盲目期。她发现之前一见钟情的时候她所不在乎的工资、房子、户口,未来都会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而A并不具备克服这些问题的客观能力,也没有想要主观克服的意念。他们过去两个月的甜蜜,她的感情付出,都已经成了收不回的沉没成本。在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不外乎两种选择,一是趁还没有陷得更深的时候一刀两断走出来,二是抱着改变A或者拖延下去慢慢看情况的心态继续下去。
选择一的边际成本是失去一个男朋友,难过一段时间,未来可能还要再通过相亲去找男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选择二的边际成本,很可能就非常高,因为谁都不能确定的知道,A是否能被改变,变得积极上进,努力赚钱养家买房。更何况,改变后的A,闺蜜也未必会再喜欢。如果到时候再分手,两个人都伤的更深。
闺蜜在恋爱两个月以后,就理智的盯住了边际成本,而不是沉没成本。
恋爱这件小事,也逃不过经济学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