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周二)
第449天
开心快乐每一天!
美好生活每一天!
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先生的难得7条
我的难得6条
咨询师
来访者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善于觉察的人,对于自己的困惑有明确的目标,咨询师要做的是倾听陪伴尊重好奇,让来访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专家。
筑基社会心理学第十课
1.重复为大,胜者为王,为坚持点赞
2.当你想走捷径的时候,你就走到了悬崖边上
3.骗子们往往最容易跟哪些人去洗脑呢?
容易受暗示,贪小便宜,感情用事却力量不强,自己有需求,内心有迷茫,不坚定,想变的更好。
4.无欲则刚,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稳的前提是你要变重、变沉,持续的学习是看书实操
第一单元 从众
1.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必须要是自愿的,又受群体的压力
当我们更明白生活中的事情时,就活得更清楚
我们枪打出头鸟,露头的椽子先烂
2.从众是好的还是坏的呢?
不分好坏,有好有坏,看情况,依照当下的情况而定
社会心理学核心的一个点要看什么?
要看人和当下的情境
一方面要坚守内心,另一方面,确实要考虑周围的环境
3.从众的特点
(1)群体压力为:真实(警察在场)/想像
真实在场就容易导致我们从众的
(2)意识到→理性抉择→从众(交警注视之下大家一起等绿灯);
没意识到→不自觉从众(路上围观)
从众首先是有意识的(买东西)
(3)有时不符个体本意,仍属自愿行为/自愿性(到人多的饭店就餐)
在从众的影响下群体就可能会失控,
受环境的影响,从众不自觉的
一方面可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牢记初心,大脑是很明白,很清醒的时候,受从众的影响就会少,另外一块就要远离环境
从众之后不舒服也会免疫,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就不会从众了。
孩子难免也会从众,不是太牵扯到原则性问题,你可以让他有一些尝试,不是他自己真正去体验的,真正自己选择做决定的
问:怎么看待孩子不愿意从众?他们那样,我偏不这种现象呢?
要完成一种自我统一,自我意识的萌发,第一次是在三四岁,第二次在青春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给予尊重
有的人做生意就会雇佣人在那里排队,采用饥饿营销
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表里如一,无冲突
2、权宜从众——表里不一,最普遍,有冲突和焦虑
3、反从众——自我控制,防止失控,领导做派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情境不确定
2、对偏离的恐惧——东方文化鼓励从众(一言堂)
3、群体凝聚力——荣辱与共同进退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一致性愈高,群体压力大,越容易从众
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从众
群体规模的影响,规模的临界值:3-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高,从众少;自我评价低,越容易从众
自信心强,从众较少;自信心低,容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从众会减少
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可能增加
性别、智力也有影响,但未发现有明显确定性关系
群体压力影响从众的因素
容易受他人的影响,需要觉察什么?
觉察自己的模式,思维模式,处事模式,你拥有独立的自我,但是又不让你感觉到你这个人又比较不好玩,你这个人太不合群之类的,你就很成熟了就是外圆内方的意思,老祖宗说的外化内不化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堕化
社会促进又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搭配相看两不厌的比较好的才有效果,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否则会起反作用不绝对要看情况
他人在场,包括两种形式,
一种是实际在场,一种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真实在场就会促进作用
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青少年骑自行车:独自、跑步伴同、竞赛时速度不同)
2.观众效应(拉拉队,美女效应)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社会懈怠
定义: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吃大锅饭”)
产生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解决办法:加强考核,把活动努力和成果量化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
模仿特点,自愿的、相似的
我们一般是自愿的,并且模仿那些相似的人,他是你相对认同的,分类:包括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
模仿定律
下降率
几何级数律(滚雪球)
谣言像滚雪球一样发展的特别快,成几何倍数增长,这就叫几何基数率
清者自清,以静制动,越说越麻烦,谣言止于智者
功成身退,月盈则亏,物极必反,老祖宗特别智慧
先内后外率
先模仿本土,再模仿外面
老祖宗特别智慧
(一)定义: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二)分类
1.来源: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
4.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正好内心里又缺,特别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帮助到自己
2.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
3.所处情境:客观因素,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希望咱们群那边的老师都能够不会被暗示,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不会导致让别人不舒服,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慢慢来,对内稳定,对外让别人感觉到温暖舒服,有坚定的内心,又不至于让别人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