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女面前,母亲总像个超人般无所不能。她很少说爱,可热气腾腾的一日三餐、萦绕耳旁的句句叮咛,早已让那爱不言而喻。
母亲节,是普天之下身为母亲的人共同的节日。母亲把韶华交付给家庭,花费人生几十年的光阴来养育、挂念儿女。
不过,身边朋友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呢?我开始反思。
大学之前,小学初中,提起报答父母,就想到给父母洗脚这种事,当时被老师严重“洗脑”,老师要求我如何我便如何,很少在意爸爸妈妈的真实感受。给妈妈洗脚时,我反复催促她,“快点快点,不然我没时间写给你洗脚的作文啦!”我依稀记得妈妈的眼神,回想起来觉得真是尴尬。从此以后,再没给妈妈洗过脚,偶尔看见她裸露的双脚,只觉得很粗粝,有心疼的感觉,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高中不用说,堆积如山的课业和压抑的课堂氛围早就让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考虑用多样化的方式报答父母。当时的口号就是“成绩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于是我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妈妈是怎样像个超人一样,每天风雨无阻地给我送饭。我们的教室在六楼,我不愿下楼,妈妈就上楼。总之为了满足我的需求,她真的是拼尽全力。这个阶段,周围的同学对母亲的赞美,好像都只活跃在八百字作文里,无比浮夸高亢地宣扬,“母亲啊,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我爱你!”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终于,我们像孤胆勇士赫利克斯一样披荆斩浪,坐在瓦盆里飘过了波涛汹涌的高考。本以为解救了自己,也解救了为我们服务的超人。踏入大学的门槛后才发现其实不然。我们是从题海中解脱了,可是妈妈们啊,仍然是止不住的挂念。我有三个舍友,她们的家庭都有两个孩子。第一位,L,有个大她19岁的哥哥,父母家在东北,哥哥家在山东。她每逢放假,必定回家,这个家,指她哥哥家。开学时,她哥哥来送她,甚至给她铺床。她曾对我哭过一次,质问为何我们如此冷血地不想家,我听她断断续续地说着,只是沉默。(刚入大学,我的确不想家,可是过了几个月,就变成了不回家就会死。)L说过,每次她和妈妈待在一起,她的各种小脾气就会忍不住爆发。那之后,就再没听她说过父母的事了。
第二位,N,有一个小她7岁的弟弟。她很疼这个弟弟,几乎没有听过她讲家人的事情,也从没见到她父母来过。除非是寒暑假,她从没想过回家。
第三位,S,有个大她8岁的姐姐。每天必不可少的就是和父母、姐姐通电话,声音大得出奇,高昂得出奇。L说,有一次她回家,妈妈看见她就涌出了泪花,心疼地说她在学校里都饿瘦了。
而我呢,长期与父母微信沟通。一时兴起会通个电话。父母不止一次开车接送我,几个小时的高速,他们也疲惫不堪。
今天是母亲节。一大早,朋友圈就被各种感恩母亲的图文刷屏了。
于是,我淡定地给妈妈发了一句“母亲节快乐”,妈妈随即回复:“谢谢,我很感动!”我有些吃惊,妈妈的反应大了些,这多少说明我在感恩父母方面的不足,看来我的确做得不够好啊!
纵使母亲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总有一天,她会老去,像奶奶,像姥姥。岁月不饶人,风霜雪雨的刀刻一天天清晰。每当看到公交车上颤颤巍巍的老人,我都有一丝隐隐的心疼与恐惧。心疼他们年华不再,恐惧有一天,我最最亲爱的父母也会脱下超人的外衣,露出白发苍苍的容颜和佝偻的脊背。不过没关系,到那个时候,我会接过他们的外衣,化身新生代超人,守护他们,守护这个历经沧桑的家庭!子子孙孙,一脉相承,这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永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