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平凡的世界》已有很长的日子了,当时是在周围朋友的鼓动下,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这股强大的浪潮中去的,读完只觉得路遥先生文笔一流,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不愧为佳作。但当再一次涉足,竟多了不一样的情愫。路遥先生著此书,特地献给他那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我叙体会,是为赞扬我一直身处的可亲可爱的底层,两者丝丝入扣。
梦想的羽翼遭遇现实藩篱的禁锢,人不得不低头俯视自己生活的土地。毕竟,有了生存才能谈梦想,超越物质生存的梦想犹如空中楼阁;而意识到责任,就要有所担当,而此压力正在我们成长的远帆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年仅六岁的孙少安揳起小镢头,被父亲拉去砍柴,使得他不得不从幻想中抽身出来,接受命运的桎梏。他悲伤地意识到自己与幼时玩伴——润叶的区别, 知道自己那虽然贫穷但充满无限欢乐的日月过去了,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永无休止的劳动。在这过程中,他默默地感受辛劳带给人的荣耀。13岁,是他人生中的分水岭,两年高小毕业,生活依旧一贫如洗,预想中的生活大门如期敞开:坦然接受不能去县城上中学,帮助父亲务农,照顾一家老小的命运。 他心里冰雪般的透彻:身为 孙玉厚的儿子,他理因如此,是命,但骨子里的倔强使他不甘心落人后,他苦苦央求参加证明他能力的考试。在这场看似毫无意义的考试中,他名列前茅,无憾无悔。当润叶一如既往跑来找他,乞求一起进城读书时,他表现出了超乎他年龄的老成,明白晓鬯地解释,毅然决然地拒绝。然而,当车子缓缓离开村子,他却偷偷地泪流满面,这才是最真实的他,不难过是假的,但这份悲伤又该待与何人说呢?年迈的奶奶、无能为力的父母、幼小的弟弟妹妹、不幸的姐姐……一切都迫使他成长。他是高塔,不能圮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田间地头的日益操劳中,他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一个微妙的年龄,润叶突如其来的告白信,更是让他心思大乱。往日友谊的暖流在他心间涓涓流淌,不是不爱,是给不了。这是个追求实际的年代,爱情往往被无奈地沦陷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尽管他心目中的爱情是圣洁纯净得毫无残渣的 。在他(她)们还都只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个人和一个人可能有家庭条件的区别,但孩子们本身的差别并不明显,可一旦长大了,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会有多大的差别呀,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就像他和润叶。他是一芥布衣,而她早已打上了优越的烙印。生活的砥砺,让少安与润叶错过了彼此。但幸运的事,善良质朴的两人都重拾了各自的幸福,少安与山西女子——贺秀莲情投意合,夫唱妇随(后话:贺秀莲患上肺癌);润叶与李向前,兜兜转转,最终伉俪情深。路遥先生笔下的孙少安,是广大农民的缩影,拼命努力着,为了全家人的生存、为了身旁的幸福,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辛酸……但磨难至始至终都没有将他压倒。纵观书中所描述的他那短短三十几年的光阴,是的,他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发展无足轻重,他平凡,但又显得那么的非凡,他十八岁就当队长、因多留猪饲料地而惨遭批判,却没因此而消沉、审时度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砖厂,引领社会风潮…… 尽管这些都是个人的体验,但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世间众人的倒影。 少安这类人,像极了我的父辈,没有多少文化,过早地承担生活的重责,早年只能凭借工分糊口度日,再大一点,在附近地区务工,挣点微不足道的油盐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开放,他们被迫成为浩浩荡荡流动人口中的一员……他们的目标不大,仅仅以养儿育女为人生使命。但在平凡和现实中,这就是巨大的美!
磨难像石头落进水底,但是咕嘟都没有冒一声,这令人觉得很可怕。但是仔细想一想,谁都难以侥幸,谁都可能被砸中。 寒酸土气,来自贫瘠的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因为多读了几年圣贤书,被自己的父辈和乡民看做是“先生”。但这并没有多大的殊荣,因为前途迢迢,命运未卜。因为贫穷,甚至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让他们的存在显得是那么的突兀,他们自卑,隔离人群,无奈地享受着喧嚣式的孤独,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他们虽被边缘化,却又真切渴望穿着体面的衣服,吃着大家相同的饭菜,享受一视同仁的看待。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小的情感,都能在他们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他们也曾因丝丝甜蜜而惴惴不安。孙少平的青年时代,在希望与煎熬中惶惶不可终日,等到毕业,却又无所适从,这时候如果直接从事体力劳动,就会让自己桀骜的自尊心受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见识超人的他,渴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他甘愿像物品一样被工头挑捡,为自己那微薄的工资,忍气吞声、负伤累累。他有气节,敢于揭露远门舅舅面子料石糊血迹的丑事;他有担当,尽职尽责地当好采煤二班的班长,在农忙时节,与协议工斗智斗勇;他善良,师傅死后,尽心尽力地照顾惠英和明明,更是在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善解人意,理解大哥分家,父母、妹妹读书的难处……少平平凡,他只是普罗煤矿工人中的一员,但是他又注定不平凡,他厮守自己伟大的爱情、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愿共享哥哥的成就……错错落落地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哥哥姐姐这一群人推推挤挤,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或迟疑徘徊,或漠然坚决……他(她)们和少平何其相似啊?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后代,不愿一辈子紧系土地,宁愿漂泊外出,尽管所获寥寥,隐忍、艰苦度日,也要过自己无悔的人生。
从小耳濡目染家庭的难处,体贴入微地关心着每一个亲人。因不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内疚,渴望尽自己的一己之力扶大厦已将倾……为了不负众望,勤奋苦学,最终鲤鱼跳龙门,兰香的命运就此改写。她是幸运的,她逃脱了“农民”这一可怕的谶语,没有重蹈姐姐的覆辙。她被保护,被呵护,就像我这一类的人,出身平凡,被委以重脱,自己心有所会,知道奋勇向前的魅力……现如今,能够坐在明晃晃的教室里,聆听敦敦教诲。命运兔起骼落,突然变化,当思来之不易。
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往往造成人意识的落后。孙玉厚这类农民,是历史潮流中最可怜的,他们大多大字不识,没出过什么远门,目光较为短浅。他们不懂理想,也没机会与能力去实践理想,只能兢兢业业地劳作,渴望土地给予更多的馈赠,然而一切却停滞在看天吃饭的处境。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出生卑微,上山砍柴、野外放牛,只为赠微薄的工分,去过几天学堂,就被贫困的现实阻断求知的渴望……迈入风烛残年,不懂高科技,只有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唱唱小调,与同龄人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来驱散心头的孤寂。
《平凡的世界》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但大多是生存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挣扎,与生活做斗争。对社会磨砺仍怀揣信心、本心不变的人,我们赞扬;对社会失望,自暴自弃的人(安锁子),我们理解之余又不免担忧……这本书,总是能引发我对自己所处生活的思考——那些年,随父母流落异乡;这些年,体会世态炎凉。
此叙,看来平平,其实对于我而言,却重要非凡,它是我心的注解,眼的旁白: 我生活着的底层的人民呐,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车夫还是水泥匠……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敬,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