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儿童状态自我”就是一个人在幼年时与父母的互动习惯中形成的心里反应习惯,对自己的认知习惯,对外界的言语行为应对习惯。比如蛤蟆小时候总是受父亲的喝斥,父亲总嫌他不争气,不够男子汉气,他就心里总是很凄惨,感到别人都对他不好,感到自己真不幸。这就是蛤蟆的“儿童状态自我”。
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眼过去行动和感受。
1、儿童自我状态
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感是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色彩里的三原色一样,这些情感不同程度的混合,构成了每个人的行为特性。
除了以上情感,有些儿童还会根据父母(或者说强者)的情绪,来调整自己,于是基本情感里又增加了“顺从行为”,顺从行为的表现就是同意、道歉、依赖等。
处于儿童状态释放愤怒的表现,由弱到强的表现是这样的,有顺从行为的“适应型儿童状态”的愤怒较弱,而无顺从行为的“自然型儿童状态”则较强: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前面三讲的内容,蛤蟆先生陷入抑郁之中,寻求咨询师苍鹭的帮助,苍鹭了解了蛤蟆的行为状态,坚定的回答了蛤蟆的困惑,告诉他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改变现状,可以回归快乐。
今天我们将要分享的主题是,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在儿童状态下,人们的外在表现是怎样的,做为孩子,做为父母,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人的状态大概有哪三种。分别是成人状态,这个时候,我们是自信成熟的,能够理性的解决问题的。父母状态,这个时候,我们是权威的,我们也许会对孩子很好,我们也许会责骂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第三种就是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和适应型,其实用大家更熟悉的话,就是弗洛伊德的本我和自我,一种是更真实的,而另外一种,就要适应和迎合他人的,戴着面具的。
书中,讲到,自然型儿童的基本情感,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会有。而适应型儿童,却是..我们看看书中蛤蟆先生的童年探索,父亲是严厉的,从来不会夸他,只会否定他,蛤蟆永远达不到父亲的要求,永远达不到。而母亲,虽然爱他,因为父亲的缘故,也收起慈母的一面,拥抱蛤蟆的次数少得可怜。蛤蟆的自然情感是愤怒的,然而这种愤怒又让他内疚和无力,他觉得不应该恨辛苦养育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也无力反抗严苛的爸爸妈妈,弱小的他,只能选择顺从、压抑...
所以长大后,他已经不会愤怒了,形成了讨好别人的习惯,看到他的朋友生气,他会想着赶紧去哄别人,被獾斥责,他会很害怕很愧疚,觉得自己怎么差劲,别人怎么那么优秀,一个劲儿的道歉。
每当这个时候,蛤蟆就自然地进入了儿童自我状态,进入了那个情景中,选择当时自己的行为模式,而忘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力量去反抗了,有能力去表达自我的诉求了。
苍鹭画了一张图给蛤蟆看,一个强大的人是敢于愤怒的,而一个弱小的人却只会哭泣。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小孩子,为什么,有时候会撒泼耍赖一样。
读完这一段,对我自己的触动也是蛮大的,作为爸妈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他们的控制和责骂,既然今天我们长大了,就要变得勇敢起来,当我们感觉到无助和恐惧时,要告诉自己,我已经长的了,我可以应对这些困难了。
而同时,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又是自责的,因为我也经常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而乱向孩子发脾气。
做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这样他长大了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打败各种。而做为曾经的孩子,我们要走出原生家庭,活出自我,言传大于身教,当我们绽放了,孩子们也耳濡目染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