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釜底抽薪”这个词,大家脑海里应该都会闪现出,“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个解释。从它的出处--东汉董卓的《上何进书》来看,确实也是这个意思。然而,“釜底抽薪”最为人所熟知,或许是因为它在三十六计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与通常解释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釜底抽薪”这个词语是不是一样呢?我认为,它们是略有不同的。
釜底抽薪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九计,即为混战计中的一计,其原文为“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我认为正好可以从“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这三点,试着来看一看其与现在常用解释的不同之处。这三点可以分别理解成,它们所面对的情境不同,它们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以及它们所描述的侧重点不同。
第一点,面对的情境。《三十六计》中釜底抽薪,是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即“不敌其力”时,既然没有办法直接干掉他,那就避开敌方锋芒,转而从侧面削减敌人的气势,这样就能得到取胜的机会。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解释,则仅仅指面对一个“静态”的问题,而非比己方强大的“动态”博弈对象。
第二点,是采取的策略不一样。《三十六计》中,“不敌其力”之后是“而消其势”,意思是当无法直接面对强劲的敌方时,便可找准其根本和弱势所在,在适当时机给予一击。就像熊熊大火锐不可当,但作为大火燃料的木柴却近而无害。从无害易接近的木柴下手,就可削弱其势力,紧接着,再乘机取得胜利。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强调了“根本”,未强调从其弱处下手。
第三点,是侧重点不同。《三十六计》中说“兑下乾上之象”,说的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从卦象的循环规律来看,下必冲上;又因为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于是出现了“柔克刚”之象。釜底抽薪正是以这一卦象推理为依据衍生而来。它更多是一种“以柔克刚”的迂回路线,侧重的是“以柔克刚”,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条,侧重的显然是“根本”二字。
说回“釜底抽薪”的出处。《上何进书》中,说的是“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也有“抽薪止沸,剪草除根”一句,它们的意思倒都接近于“斩草除根”,切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解释。不过,《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虽有固定解释,但这一计策本身,却可以被灵活多变地运用在军事上,乃至日常生活中,是一种被提炼完成了的智慧。历史上的很多战争里面,也都有对“釜底抽薪”这一计策的精彩使用。
总的来说,在《三十六计》中,位列第十九条、属于“混战计”之一的“釜底抽薪”这一计,具有它特有的情境,根据情境所选择的路线,以及最后达到的结果。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解释丰富。这或许是除了“釜底抽薪”这个词语自身所具有的意义之外,《三十六计》所赋予它的另外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