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被不断安利之后,1月份陆陆续续看完了《巨人的陨落》,很惭愧,当书封说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此书时,我花费了1个月的时间才艰难啃完。说起来我虽然是个文科生,但其实是个历史盲+地理盲,还有严重的外国人名识别障碍,读这类书对我来说是件特别费劲的事,几次要在第一章矿工比利的日常中弃书,坚持看到一战的爆发,故事才真正开始吸引我。
关于一战,我脑海里其实没什么概念,印象中只记得涉战国家范围广。百度词条对于一战的描述,只是一次次重大事件的时间轴演绎,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影响,虽然详细,但没有细节与情感的注入,读起来总是少了些意味。
说历史容易,将历史说得有意思却很难。肯.福莱特在历史演绎这方面,做得可谓相当成功。从一场国王的宴会开始,主线人物粉墨登场,这些人物涵盖了几个主要参战国,他们置身一战宏大的历史幕布下,亲历整个战争的起承转合,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将一战的时代背景,阶级矛盾,政治斗争,各国利益冲突等等一一展现出来,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些人物的推动下,变得鲜活起来。
最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说讲了五大家族的兴衰,但实际上人物关系相当清晰明了,不易混淆,用简单的人物关系来构建宏大的历史背景,是十分不容易的事,需要很强的线索驾驭能力,而且对于我这种外国人名识别障碍患者来说,太讨人喜欢了。作者行文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书中各大主线人物看似互不干扰,实则通过各种方式巧妙地联系起来,有种互为主客的关系,这种多线剧情发展的模式让人有些眼熟,才想起来跟电影《真爱至上》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一场战争,诸事凋零,如果说还有什么是值得人们去追求和向往的,大概只剩下爱情了吧。不同于东方人的含蓄内敛,西方人的爱情总是更勇敢浪漫,而战火下的爱情,则更干净洒脱。书中描述了几对不同国籍,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的爱情,其中茉黛和沃尔特的,无疑最震撼人心。他们的爱情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具现,是所有人向往的爱情的样子——相爱并且忠贞不渝,不为他人所动摇,哪怕长时间分离依然对彼此抱有信心,生活艰苦亦甘之如饴。
我私下觉得在这段爱情中,比起沃尔特,茉黛显然更有勇气,我常常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到惊叹,竟有如此敢爱的女性!无论是决定私下成婚,还是战争时期跋涉千里去赴沃尔特的一夜春宵,或是战后在两个国家极度敌对的状态下毅然公布两人的婚姻关系,甚至最后抛弃一切远赴他国为沃尔特洗手做羹汤,学习平民如何自理生活,在夜总会兼职应付顾客的调情,懂得如何讨要更高的小费。我作为一个书外人,每分每秒都深怕她终有一天懊悔怨恨,幸而在她看来,能够日日见到所爱之人,弥补了一切生活的艰难。
除了爱情上的果敢,茉黛还是个极具独立思想的女性。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竭尽所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茉黛出身贵族,却不甘像其他贵族女一样做一个社交界的花瓶,她认识各界名流,对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她怜悯穷苦之人,为底层人民看病问诊。无法实现受教育的愿望让她意识到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至此一直奋斗在女权运动的一线,这对于一个天生就享受着社会优质资源的贵族女性来说,有这方面的意识是十分可贵的。一战带给欧洲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女权意识的觉醒,女性地位的提升,作者显然将茉黛作为一个典型来塑造,当然,这方面的代表还有艾瑟尔,她也是个相当出彩的角色。
战争虽残酷,但故事中的主角,大多有个圆满的结局。沃尔特跟茉黛,艾瑟尔和伯尼,格雷戈里和卡捷琳娜,格斯跟罗莎,比利跟米尔德里,甚至罗伯特与他的同性恋人,这些人有着各自复杂的背景跟身世,却能够以最纯粹的方式相爱相守。一战结束后,这些被战争,被时局所左右的人儿,最终都跌跌撞撞走到了一起,无论往后生活如何,至少此时此刻,他们都是幸福的。
至于坏人,很抱歉,书中似乎并没有坏人,也无论对错,每个人物站在各自国家,身份的立场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情理的。即使是始乱终弃的菲兹赫伯特伯爵,在战争中的表现也称得上是英勇,还有色胆包天的混混列夫,凭借自己油嘴滑舌,投机取巧的本事在美国混的如鱼得水,显然很多人跟我一样,希望列夫能够在战争中领便当,结果他不仅没有,反而化危机为机遇,最终掌控了维亚洛夫家族。
整本书结尾得很突兀,仿佛戛然而止,但仔细想想,你却也找不到更好的结尾方式。战争结束了,生活还将细水长流,故事虽然未完,却应该停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