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朋友,他的孩子非常喜欢玩手机,只要朋友离开自己的手机,无论手机是放在桌上还是包里,这个孩子都会一边关注着母亲的动向,一边用手拿起手机,然后万分警惕的玩着,唯恐朋友回来之后发现他动过手机。
餐前朋友去洗手、餐中出去买鲜榨果汁、替我看护儿子、餐后抢着去结账、临走前去卫生间……加上中间忽视他的空档,一顿饭下来,反反复复,他从朋友包里翻出手机打游戏的次数至少超过了五次。
原本我以为是朋友管的太严,以至于孩子对于手机的好奇感和欲望反倒被激发了。但是仔细观察朋友的举动后,发现并非如此。
无论什么场合,只要孩子闹情绪,朋友都会找手机求救。成功解围以后,她便要孩子放下手机。而孩子充耳不闻,一心闷头玩游戏。朋友恼怒,继而训斥他,威胁他以后再不允许碰她的手机。孩子悻悻,一副委屈相,也着实可怜至极。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长期吸烟的人,你突然让他戒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让他把吸烟量减半,也是过分的。一天减少一支或者两支,这倒是努力加节制可以实现的。
朋友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戒烟。孩子在她长期的教育方式和错误的引导下,已经把自身情绪的积极方面与手机相挂钩。他在意识到孩子对手机的过分需求之后,不是采取缓和的方式帮助孩子减少这种依赖,反倒是采取了杜绝他用手机的剧烈对策。
实际上,孩子在情绪不良时玩手机,内心的负面情绪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和释放,反而被堆积和压抑起来,长时间导致孩子看起来情绪总是低落。而朋友却在孩子中止负面情绪的时候,突然要切断这种暂时的情绪逃避行为。就像是把压在暂停键上的手指松开,结果只会是负面情绪继续,而不是终止。
对于他的孩子来说,任何的消极情绪,不是通过母亲的爱、包容或者接纳来化解或者释放,而是通过手机进行注意力的转移,以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情绪的偷梁换柱。
朋友和他儿子之间其实是缺乏信任的。母亲认为孩子只要有机会就会玩手机,孩子认为母亲绝不会同意他玩手机。他们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手机,并且因为这个手机,彼此提防着。
当孩子开始防备着父母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已经不是直线形的,也不再畅通无阻了。
2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两家人一起带着孩子出去玩耍,在一个环城公园做游览观光车。我的儿子惊喜的瞪着眼睛使劲的看周围的一切,被新鲜的精致吸引着,一直情绪亢奋,全程笑声和赞叹声不断。
而这个孩子,每次我回头看,都是一副情绪低落的样子,毫无生气,从始至终都腻乎在妈妈怀里缠着要手机玩。
尽管我知道他爱玩手机,但是对于已经迈出家门,处于大自然环境中,并且在游览过程中的孩子来说,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景象勾不起他半点兴趣,还是挺让人震惊的。
我不能理解一个7对孩子对手机的迷恋,就像我不能理解朋友在这种情况下竟然一直骄傲的坐着看风景的姿态,仿佛那个孩子只是俯在他身上的宠物一般。
她的孩子对于手机的依赖,完全是因为她在长期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把孩子的情绪引导至手机游戏所导致的。她不仅没有意识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情绪释放的急切需求的表现,反倒以杜绝玩手机这样的约束切断了孩子情绪的出口。
如果当时的她能够抱一抱孩子,告诉孩子愿意陪他一起看真实的风景,同他闻同一朵花的芬芳,感受同一缕春风的吹拂,看同一道透过树梢的阳光,听同一首飘荡在芳草地上的旋律……相信孩子的心,会被爱填满,不再需要手机的抚慰。
我跟朋友说,孩子都喜欢跟妈妈撒娇,多陪陪他,理解他,当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时,外界的什么对他来说,都没有吸引力了,包括手机。
朋友珠帘炮似的回击了我:“天天陪他,我不用上班啊,要是家里条件好,我像你一样不用上班,我也愿意天天陪他。现在的孩子真他妈矫情,过去的孩子没人管不也长的好好的……”
我一时无话可说,满脑子都是各种惶恐、惊讶、诧异的表情包,裂变一般。
每个人都有选择。那么多路,非要选择最难走的一条,别人也无可奈何。就像这位朋友,我好心劝他,以我的经验和所学习的育儿知识,想要帮助他和孩子之间重建亲密关系,却得到这样的回应。
做人,最悲哀的莫过去事事不如人,还不去努力。为人父母,最悲哀的莫过去不会做父母,却不肯去学。
朋友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手机,让孩子安静,也让自己得到休息或者娱乐的时间。当初看似省事和百试百灵的方法,如今自己却不能承受。
为人父母是不能偷懒的,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
孩子0-3岁时,父母要付出100%的努力,3-6岁付出80%的努力,6-12岁付出50%的努力,12-18岁付出30%的努力,之后就可以彻底放手了。
而朋友完全搞错了。她在孩子0-3岁时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付出顶多20%,3-6岁把孩子交给手机,付出顶多30%,而在孩子7岁的时候,她却想要通过100%的控制让孩子达到自己的预期。
养育孩子,搞错了顺序,当初偷的懒,加倍也无法弥补,都变成巴掌,扇在自己脸上,火辣辣的疼。
3
我在有了孩子之后,加入了很多的妈妈群,手机里也添加了很多的育儿公众号,同时加入了一切网络上的育儿讲堂,付费学习育儿课程。
在这些地方,我遇到了很多的妈妈,她们有些人是全职妈妈,有些是职场精英,有些是个体创业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原因。或是因为自己脾气大,面对孩子时难以控制情绪;或是因为不懂得如何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或是困惑于孩子的启蒙教育;或是不晓得孩子的发展特点……
那里的妈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做一个好妈妈,是要用心学习的。
如果妈妈也需要资格认证,也需要上岗证书,也需要年度考核,也需要后续教育,相信就没有人理所当然的认为生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当妈了。
朋友那样的人不在少数,她们自认为有理直气壮的资本,结果,悲剧的是孩子。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
我也曾建议朋友加入,但是她拒绝了。她也曾在看过我的育儿日记后说要像我学习,最终也不了了之。
我们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画什么,就是什么。偏偏有些父母,不加慎重,肆意妄为,以为给了孩子生命,就可以左右他的人生,愣要把孩子扭曲成自己的样子,到最后,还要埋怨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为人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自己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要孩子努力生活,就要努力活给孩子看;想要孩子出人头地,就要自己做出一番成绩给孩子看。如果做不到,就趁早让路,不要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成为孩子无限可能人生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