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变形记》首播,到今年加起来有14年了。节目做这了么多年热度依然不减,一路上毁誉参半,不难思考出背后的原因。
首先,最能刺激人的当属阶层互换,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交换生活环境七天到一个月不等,城市的孩子不会是普通的孩子,家长多为企业家、高管、律师等高收入人群,随手可以给孩子几千到几万的零花钱;而农村的孩子更不会是普通的孩子,家长或是多病或是残疾或是意外死亡,家中不低于两个小孩,多由老人或亲属抚养,收入微薄,可能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这种贫富差距最能形成冲突,最吸引人,谁不想看看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在交换后发生怎样的变化?
其次,制造泪点,人难免有个想哭的时候,这个节目提供了一个合理又不会显得矫情的哭泣途径,来自农村深处感人的力量。
最后,完美大结局,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节目收视率有了,观众也有了满足感和救赎感,城市孩子似乎变乖了,农村孩子似乎变自信了,好像没有一例在一期结尾是变形失败的。
前几天闲来无事看了好几期变形记,感触颇深,现总结了一下规律套路。
城市孩子:对父母态度恶劣 抽烟 喝酒 泡吧 网瘾 整容 必会一样
农村孩子:贫穷 懂事
城市孩子来到农村:
第一步,各种不适应环境,各种不服;严重的吵闹,摔东西。
第二步,农村家人帮孩子洗头洗衣服,总之就是会帮孩子做点事。
第三步,主人公出于种种原因要去做工挣钱。
中间穿插着和谐点和矛盾点,情节跌宕起伏。
最后,结尾城市主人公在农村留下悔恨的泪水,改过自新;完美大结局,观众也潸然泪下。
农村孩子来到城市:
第一步,城市家长机场接机,带去吃饭买衣服礼物逛景点一条龙。
第二步,去游乐场爸爸克服恐高妈妈克服鬼屋诸如此类,为了孩子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第三步,给孩子报班,镜头记录变化,一开始害羞说话小声最后变得自信落落大方。
中间一定会有残忍但泪点满满的一段,举例其中的一期是小女孩的父母双亡,黑板上有几排感恩妈妈的话,需要找人起来念,不偏不倚当然要找这个小女孩,小孩说她妈妈不在了,并且流露出不愿意念的态度,一般情况下可能就算了换一个人念就好了或者把这段话换掉;可是!!!!并没有,老师依然坚持,我就看着她机械般的念完了那段话。
城市和农村有共性的套路就是适时煽情,强加旁白,完美大结局。
我们最后看到的成品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而是节目组自己导的一场感动天感动地的大戏!
节目组拿着台本,时刻扛着摄像机记录者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将所有的素材进行打乱重排,
剪辑拼接各种心机。如果没有他们想要的剧情,那可以策划,比如强行诱导主人公发脾气以制造冲突情节。
关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人们更想看到的是城市孩子在农村的变化,差不多每一期都以城市孩子的名字来命名。
有一期主人公为了化解父母矛盾请他们到KTV唱歌,但主人公只有19块钱,唱一次歌需要150元,很明显不现实,一开始老板没有同意,最后免费让他们唱。
有一期一个孩子扒在橱窗外面看着里面的小蛋糕,久久不离去,最后店员拿了个小蛋糕给她她才离去。
我不知道是因为老板和那个店员的善心致使如此,还是长时间面对镜头面子上挂不住;或是借机宣传自家一把,或是导演组垫了资。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一期是有一个叫王红林小孩子,她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没有再见过面了,节目组还安排了一场大型相认现场,叫孩子原谅她母亲,还要叫她妈妈,这一切都是瞒着家属进行的。
这次我看的两期都还好,一个爱抽烟,一个爱打游戏,除此之外无不良嗜好。说真的,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需要变形,去了农村都很有礼貌,全程没有一句脏话,小孩吵他睡觉他也没有发脾气。
后来因为好奇去微博搜了一下,结果都是几十万的粉丝,微博上也是一片岁月静好。
后来又顺着变形记搜了搜其他变形的主人公,结果很开眼界。
变形记最成功的当属李宏毅吧,他在那之后成为了演员;出演电视剧,微博收获千万粉丝。
想起去年看的一个广告,是关于京东碎屏险的,请的王境泽,从头至尾重复着一句“真香”台词,再无其他。这是他的经典台词,只要有广告就必说这句;因为他当年就是凭着这两个字火起来的。
更多是是变形失败的......
然而不论好与坏,农村的孩子也不会这一套,当他们离开物质丰富的城市,回家后依然要面对现状继续生活,不是谁人都能潇洒肆意的走过一生。观众也只是观众,看完节目后谁还会记得谁呢,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我们也无从得知。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扶我一把?
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
如果我问你什么,你是否会想到妈妈梦中的惊起?
如果那时一个你不熟悉的家,你会不会把善良当做路牌?
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再彷徨?
变形记,爱到最美是陪伴!
而我只想说: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