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负能量比较多,今天来篇正能量的)
绝大多数战争以首都陷落为结束。我们不是,首都陷落,战争才刚开始。
二战中,德军占领巴黎,法国降;苏军攻下柏林,德国降。
日军攻占南京,我们不降;攻占武汉,我们不降;攻占广州,我们不降;攻占长沙,我们不降;攻占桂林,我们不降。
套用丘吉尔1940年演讲中的话:我们决不投降!
只怕那时,没有人想到,战争又打了八年。
敌人没想到,他们原以为三个月就够了。
我们也没想到。很多人可能都不敢想,这场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
有个士兵想:可能要我们这一代男人都打光了,才能打赢这场仗。
这虽然是个最微不足道、最普通的士兵,但与最具战略眼光的统帅有着同样的判断:我们会赢,但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似乎有人说过:中国不亡,没天理;中国亡了,没地理。
以八十年前的两国国力对比(日本每年生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造船能力40余万吨,造舰能力5万吨;中国上述产量是零),中国确乎没有不亡的理由,没有任何打胜的可能。而以中国的地势而言,又有节节抵抗、以空间换时间的可能。
那个士兵讲的没错,如果没有国际形势的变化,赢得这场战争真的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和性命做代价,也许还不够。
八年后,日军在战败前仍在进攻。因此,日军缴械投降时,心中是不服气的。
一个日军看到前来接收的中国军队装备极差,对眼前的中国士兵说:我们不是被你们打败的,是美国人打败了我们!
那个士兵说:没有美国人时,你们也没打败我们!
这仍然是个最微不足道、最普通的士兵,但又与最具战略眼光的统帅有着同样的气度:我们确实打不败你们,但你们也并未打败我们。
于八十年前的中国而言,这已经很难得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普通士兵说过类似的话,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让这个国家能说出类似的话。
我曾在“国士无双蒋百里”中写道:二战胜利五十周年时,看过一套四册的纪念丛书,分别讲述美英苏中四大战胜国战绩。美国那本叫《远征欧亚》,英国那本叫《钢铁洪流》,苏联那本叫《横扫千军》,而中国那本叫《血肉长城》。
别人都是进攻,只有我们是防守;别人都是征服,只有我们是牺牲。
虽然如此,我们仍是并列的四大国。
1942年,这四个国家,再加上2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此后,这场战争便只有胜利一个结局了。
此时,距这座首都陷落四年多,距这座城市遭受屈辱已经一百年了。整整一百年前,“南京条约”签订。
前年,我再一次去南京,看过一百多年前中英谈判的地点静海寺,也看过八十年前那场屠杀的遇难者纪念馆。除此之外,这个城市与中国的其他大城市一样,热闹繁华、欣欣向荣,看不出一丝八十年前的痕迹。
有人觉得南京总与失败、伤感、屈辱、短命王朝联系在一起,对城市形象不利,于是誓言要把“悲情城市、伤感之地”的帽子还原为“英雄之城、胜利之都”气象。
其实,这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国家,有一座让国人牢记悲情与伤感的城市,并不是坏事。
就象我们读金庸江湖,也有一座悲情与伤感的襄阳城,但那是若干年后江湖上不朽的传说。
一个国家真正的悲情与伤感在于,忘记了这些悲情与伤感。
我们总讲,不忘初心。这些,也是初心。
没有那些悲情与伤感,就不知道今天的热闹繁华、欣欣向荣有多么不容易。
前年去南京那次,还去了苏州,看了拙政园。园中景致精巧,多已忘却。只记得讲解说,明代王献臣穷数十年心血购地建园,然其子不肖,一夜间将园子输给徐氏。
一切热闹繁华、欣欣向荣,无论得来如何不易,都可能一夕间破灭。这破灭,来自外敌固然可怕,来自自己更令人叹息。
八十年前,攻南京、守南京、屠南京、复南京的一代人,无论英雄还是屠夫,都不在了。
八十年后,我们仍要记住这座城,记住英雄的伟大,记住屠夫的残忍,不只为了过去的八十年、和那一代人,而是今后的八十年、若干个八十年。
希望那时没人说,以前,有不肖子一夜之间输了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