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乡愁》,因为春天百花盛开的缘故,忧伤的《乡愁》,慢慢读来,温润而暖心,催人泪下,易悲易喜的心,得以放纵陶醉;既仁既智的作者,心中有思念的丘壑,笔下有故乡的山水。
我的乡愁藏在眼前不是风景的建筑里。当我用欣喜抑或悲伤的眼睛注视它时,它总是那样不悲不喜安静地走近我的内心,独自在原地观望不复枯寂的盛开。而我虔诚地站着,静静地恍惚着,仿佛岁月凝滞刻下时光的斑驳。
我常常喜欢一个人走在滇越铁路的开远大花桥上。它是愁吗?不是。它是乡音。这座桥1903年3月8日,由法国巴底纽公司设计建造,全长52.4米,带顶像廊子。南北横架于泸江河上,河水终日悠悠地流着,两头一眼望不尽。这座一百多年的钢结构建筑,经过无数次火车碾压,依然笔直如一,稳健的力量让人感叹。
大花桥的上部和下部横向都由一座四格网状架构连接,使桥体呈栅格状几何纹造型,架构亭亭,简洁端庄,整座桥形体自然秀美,显示雄伟出尘的风度。所以,俗称大花桥。实在是个有趣的雅称。
在桥的右侧建有让行人通过的桥面,每次站在桥上,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人在桥上看风景,发着呆,才惊觉火车轰隆而过,桥面抖动着,心已越过桥千里万里。
顺河望去,河道宽阔干净,河水牵引着你,静静地拥抱这座美丽的城池;在桥面上走,尽可以从容自在地呼吸纯净的空气,不用张望,所有喧器沉默描在清风中屹立的大花桥上。
脚底下的泸江河,滚滚而来,不禁让人感到些许唏嘘。在桥面上看,仿佛泸江河水刚亲了大花桥一下,马上又开溜了,陪伴着行云流浪,穿城而去,辗转百年。
睹桥思昔,还是为这座建于100多年前的钢架桥依然秀美,依然雄奇,为它别具一格的姿态所震撼。
大花桥留给我太多情结。100多年前的泸江河水夹杂着淡淡的思念,谱写着荡气回肠的心曲,来到我的耳边。如果终究要挥别这段时光,携着勇气前行,泪水是否变成诗行?
悠悠泸江润开远,大桥横跨百余年。
火车来往牵旧忆,多少荣辱驻心田。
我希望得到一份落叶归根的静寂,也希望让生活的美好于枝头盛开。也许,人生的模样就是这个样子。我希望自己可以变成潺潺的西门龙潭水,为此,我常常走近它,去感受内心的安然宁静。
初见西门龙潭寺,只觉好看,她的美在沉默的深处藏着,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石桥,小桥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地低下去,我爱它的玲珑,爱它不说一字,抵得千言万语。桥之所以可爱,只因水潺潺地流着。一座座弧形的小桥,教人想着走上一个美好的世界去。
西门龙潭寺位于开远市西龙潭坡脚龙潭畔,因寺内供奉送子观音,真武祖师,文昌帝君三教神像而得名。建于明代,清朝咸丰年间被毁,清光绪年间重建。清康熙年间修葺后更为传承宗教文化奠定了根基。可是,至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至同治十年(1871)年,长达15年的变乱,庙宇被毁,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才重建三教殿三间。在朝代更替,岁月流逝时,三教殿文化遗产被毁或拆除。如今的三教殿,在原基础上经过反复修葺,更显得端庄秀丽,豁然自得。寺内碧水蓄春,翠掩红垣有'龙潭春晓'美称,一年四季泉水清冽甘醇,古树斜卧其间,绿荫滴翠,生机勃勃。
明代后期,善男信女往来如织,香火不熄。西门龙潭为开远七泉之首,潭水四季不竭,沉寂肃穆,古木参天,草茂花香,冰清玉洁,静影沉碧,红墙黄瓦,楼台亭阁,环境幽静。善良的人们期盼免难消灾,善念常存,笑靥常开,是尽善念佛的宝地。
明代嘉靖年间,回故里的王廷表与好友杨升庵就在这里借景状怀,一吐胸臆:
太平风物在南州 鹤舞春郊与客游
气象欲干千缕笑 逍遥不听白云讴
三乘右刹鸣仙鹤 四照晴花绕石楼
佳镜正当频结社 明朝何处更凝眸
诗人的内心也珍藏着一片心灵的家园。
惶惑时,我常常逡巡其间;迷路时,我去看去感受那细水长流的真意,想像它们终将汇入大海,万里迢迢不顾旅途劳顿地扑入母亲的怀抱,让自己那思乡的心得到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