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过生日的时候腾讯不知加了什么功能,好多只有短暂交集的QQ好友发来祝福,小石头就是其中一个。
与小石头相识于08年暑假,那时的我是为找工作焦虑抓狂的实习生,在出版社为得到一份自己向往的工作挣扎;他呢,是即将小升初、自带调皮属性的酷酷小男生,每天被爸爸带到单位“写作业”。他的爸爸是我的领导。
领导的办公室有两间,他自己在外间办公,把我和小石头安置在里间。每天除了应付实习生那点微不足道的琐事外,我就是坐着翻书或者发呆。小石头刚开始对我是不屑的,慢慢熟络之后会用90后的语言打趣我,偶尔会捧着作业来“请教”,实则狡猾地让我直接告诉他答案。有时领导外出中午没回来,他就和我一起去楼下食堂吃午饭,为此他还常常因为和“女生”一起吃饭被叔叔阿姨们嘲笑。
小石头在来爸爸单位“打卡”之前曾参加了夏令营,巧的是,我的好朋友那段时间恰好在夏令营做兼职,我在朋友展示的照片里发现了小石头醒目的大兔牙。在得知夏令营老师是我朋友之后,小石头对我有了几分忌惮,尽管这个“老师”今后和他毫无关系,还是害怕我会把他的“恶行”透露给“老师”。
和很多90后一样,小石头是个哈利波特迷。因为QQ等级不够,他央求我用我的QQ建了一个群,取名“哈利波特联盟”,于是让我这个从来不看哈利波特的人做了好多年盟主,小石头也因此与我互加为QQ好友。
我在出版社只呆了一个月,也许是不被看好的缘故,领导并不怎么搭理我,我的失意在奥运年的举国欢庆中显得尤为落寞。小石头是我在那里结识的第一个“朋友”,也是唯一一个。实习的最后一天下着大雨,那天早上领导一个人来上班,没有带小石头。领导说小石头起了个大早说要来送我,但他前一天感冒了,又下着大雨,领导让他呆在家里。细细想来,我的每一段实习经历似乎都是从最初的格格不入,变成最后的依依不舍。
一年多以后,我已经入职媒体,某天突然有个陌生人加我QQ,竟然是在出版社实习时的领导。他说他在儿子的QQ里看到了我,然后询问我的近况……因为各自从事不同的行业,这次交谈很快就结束了,并且不会再有第二次,但是看着电脑里的对话框,眼泪伴着委屈与不甘夺眶而出,毕竟,我没能从事自己向往的职业。
转眼又过去了许多年,今年意外收到了小石头的生日祝福,或许和许多人一样只是在腾讯新增的功能里随手一点。小石头的网名已经不叫小石头了,掐指一算,他应该上大学了吧,于是顺着话题和他聊了几句。他说,看到姐姐的空间已经有孩子了,感觉宛若隔世。我又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呢,在我的眼里,他直接从顽劣的儿童变身稳重的青年。
在得知我没能从事编辑行业后,小石头安慰我,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景。没错,我现在的工作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感谢每一个陪我看风景的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
02
没有从事编辑工作,对我来说确实是人生憾事。真正喜欢这一行,应该要从大三开始在出版社做兼职算起。那时利用课余时间给教育出版社做校对,除错别字外,各个学科的教辅都要从头到尾自己做一遍,验证参考答案是否正确。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事情,在我这里却是妙趣横生,每找出一处错误都成就感爆棚。
在校对了若干教辅之后,我终于接到了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儿,给一位浙大教授写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做二校。专业书籍的语言很晦涩,除了找出错字病句外,我也“斗胆”进行一些语句上的调整。这一定是我这辈子读得最认真的心理学著作,若干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由于任务太艰巨,光利用课余时间难以按时交差,于是还搭进了一些上课时间。一次我在上最不喜欢的《统计学》时偷偷看稿,被老师逮个正着。世界太小,世事太巧,统计学老师是浙大心理学博士,他的导师恰好就是《社会认知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
这位统计学老师给学生时代的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一则因为我的“不务正业”他“吓唬”我要扣平时分,平时分虽然占的比例不高,但也很宝贵,因为《统计学》对文科生来说挂科风险极高。二则《统计学》虽然没学好,但是没有偷偷做校对的时候我也是认真听课的好学生,总是积极地坐在第一排。《统计学》两节课挨着上,中间休息十分钟,这十分钟里老师会跟坐第一排的同学闲扯,熟悉之后扯得时间越来越长,有时二十多分钟过去了还没开始上第二节。同学们都不喜欢上《统计学》,巴不得老师多聊会儿。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了好久才想起这位老师姓毛。临近期末的时候,有次课间毛老师让同学们去讲台看自己的平时分。因为他曾放言要扣我的分,所以我便坐着没动,暗想着自己要努力通过考试把扣的分补回来。暑假的时候和同学聊成绩,我得意洋洋于虽然被他扣了平时分统计学成绩还挺高,同学却给我当头一棒:他没扣你平时分啊,好像他就给你一个人打了满分。我顿时语塞,为自己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羞愧。
毕业后还见过毛老师一次,我去参加记者编辑资格考试,他是监考老师。因为刚毕业不久,毛老师还记得我,趁着发卷子的时候问了我的近况。相比于不堪回首的《统计学》,这种靠死记硬背的考试显得很简单,全部答完了还没到限定的交卷时间,于是只能干坐着,毛老师见我无所事事便走过来和我低声闲扯了几句。可笑的是,边上的考生以为监考老师偷偷告诉我答案,竖着耳朵凑过来听。
不记得最后是怎么告别的,只知道上学时那样闲扯的时光是回不去了。
03
在课间闲扯时,毛老师曾多次感慨非常怀念本科的时候,劝我们珍惜当下光阴,还一再强调他所怀念的不是学生时代,只是本科阶段,后来的硕士阶段,博士阶段都不再有本科的味道。
本科四年我坚持每天都写日记,那一堆厚厚的日记本至今仍保留着,回头翻翻,发现当时的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字里行间总是透着悲伤阴郁。或许是忧虑于未卜的前程,总是患得患失。
最最怀念的是学校的图书馆,以及大把大把下午没课的时间,可以尽情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借书的地方楼层越高去的人越少,七楼的借阅室常常只有我一人,我把过道尽头仅有的一个张桌子当成了自己专座。特别是冬日的午后,用保温杯泡一杯茶在窗边坐一个下午,那就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七楼负责借书的管理员是个帅帅的老头儿,而且非常绅士,夏天的时候我有时趴在桌上打盹儿,他会悄悄把我头顶的吊扇关了,等我醒来再重新开启。
可惜到了晚上楼上都要关门,只能坐在楼下的自习室里。二楼的管理员也是一个老头儿,相比之下却没那么绅士,不到十点半就凶巴巴地进来扯着大嗓门赶人。有一回,一起看书的死党很不爽,决定要恶作剧,老头儿前脚刚把所有灯关掉走开,我们后脚又把全部灯都开起来,结果我跑得慢,一个人被他逮到狠狠地训斥。后来在一楼看到先逃走的死党,原本准备给点脸色,结果我们都不约而同狂笑不止。
临近毕业的那两个月也值得笑着回忆,因为一切都已经暂时尘埃落定,一群平时玩得较好的朋友彻底放纵。在操场上玩真心话大冒险,在KTV通宵唱歌,甚至在巷子里玩剪子包袱锤来决定向前跨几步……终归就是各种没心没肺、无所顾忌,对我而言也是难得的洒脱。
当年一起嬉笑怒骂的人如今已渐行渐远,偶尔心血来潮在朋友圈里留言开个玩笑,过后总觉得隔着满屏尴尬,因为彼此早已超出了可以开玩笑的距离。也有为数不多的朋友十年如一日,尽管天各一方,尽管很久才见一次,但每次见面都觉得昨天刚刚分别,见她身边冒出的小孩儿才又不禁感叹光阴匆匆。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要从同路者中寻找朋友,而不是硬拽着朋友一道上路,到了分岔口,温柔道别就好。过年时发一句“鸡年吉祥”,也好过两个口不对心的人把酒话桑麻。
人生的路那么长,会遇到许多人,大部分人都只是旅伴,而不是伴侣。感谢每一个旅伴为我留下的专属回忆,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