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平台,这个词可能已经烂大街了。无论是做APP还是网站的,总会说我们是平台。曾经有个做BD的朋友,在他嘴里没有平台二字似乎忽悠人都显得绵薄无力。平台这个概念请看下图百度指数,在2015年达到一个高峰,15、16至今仍保持在较高的水位。而这几年正是互联网产业发展最迅猛的几年,其中O2O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等词汇相继出现,各种概念也是三五天出现一个。(当我写完这篇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亟待斟酌,视野有限,有的感觉不太对,尤其是平台划分上,有兴趣的小伙伴留言讨论吧~)
平台platform,想象一下在传统意义上的意思,比如高空作业平台,有稳定且落地的支撑架,有结实且大小适中的板子,有保险防护。这一系列构成了平台,请记住这个结构画像,在最后会有对应。
平台的划分
平台像产品,我想把它称之为“沉重的产品”。如果按照用户关系和用户需求去划分平台的话,大概有以下:
按用户关系划分的平台:
单点型产品平台:
比如公交卡,10及年前,那时候还有个东西叫做“月票”,纸质的卡,每个月月底去网店购买下个月月票,贴上一个像邮票一样的标识。2006年,纸质月票推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IC卡,如果没记错每个月好像30块钱吧,能做大概120次。后来,IC卡变成了储值卡,学生2折,成人4折,地铁一律2块随便坐。再后来可以用在公共自行车(最早的共享单车?)、出租车、线下便利店、停车费、水电缴费等支付场景中,从单一的单点型产品“月票”发展为集出行、支付为一体的平台产品。
类似的还有我们常用的身份证,作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证,它的多元化应用可以完成借书、取任何实名制票等。这里最后想提到的一个是乐视电视。电视本身是单点产品,在大多数电视产品穷尽脑汁想着怎么优化硬件、清晰度的时候,乐视电视满足了很多人的兴奋型需求。乐视平台,本文后面还会提到。
单边产品平台:
这里我想了好久,才把微博和滴滴归纳进来。发博的和吃瓜的构成了微博的两类用户。最开始的微博还是靠“名人驱动”的,记得当初苍井空进入微博,也让我成为了一个微博用户,发微博吐槽,看明星的动态成为了微博存在的意义。后来微博逐渐又了自媒体人、打赏、直播等功能,成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平台。
滴滴放在这里其实感觉有争议,无论是专车时代还是小桔时代,毕竟当初用户端和司机端是分离的。整合了各类出行方式(工具)的平台这个无可厚非。不知滴滴的深度用户是否还记得,曾经滴滴推出过一天的直升机服务,赚足了眼球,虽然那会儿还是叫滴滴打车但是足以见其出行平台的野心。
多边产品平台:
多边产品平台,知乎,在这里想分享的不是知乎,而是曾经在知乎之前的百度知道。至今,这两个平台哪个更好仍然在争论不休,不可否认最开始知乎给人的专业性很强,很有深度的感觉,但随着用户体量的增加鱼龙混杂日益严重。而百度知道也陆续又了“团队”和“专家”,改变人们以往低层次的看法。
按用户需求划分平台:
各种组合方式很多,举几个比较常见的,比如“工具+内容”的搜狗输入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右下角搜狗的push,经常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题目比如《新词必会-xxx》、《今日神段-xxx》等等。“内容+交易”的微信公众平台,原创功能提高文章的深度,打赏功能也许是未来付费订阅的先头炮?但千呼万唤至今还没有出来,之所以没写社交功能,公众号除了精选留言和后台回复外,并不注重社交,这一点对运营者来说,可能有些抓狂,比如线上搞了个活动,回复抽奖之类的,但是运营者和用户交互间隔超过7天就不能沟通了,这个时间差让很多线上活动必须考虑意外情况的发生。否则用户投诉将是个大问题,尤其是银行等企业。“内容+交易+社交”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微博。
这些需求比较全面的大概就是淘宝,现在看淘宝app已经不仅是购物工具和交易平台,推荐商品给好友的社交(虽然比较鸡肋)和微淘让整个平台更加充实,工具、内容、社交、交易一应俱全。
游戏平台列举了steam、暴雪的战网和腾讯的TGP,感受最大的就是暴雪的战网。在大陆,随着炉石传说的登陆,战网系统随之上线。之前无论你是玩魔兽世界还是星际2都是独立的客户端,在游戏中也是游戏中的好友。随着战网的出现,所有的游戏被装到了一个盒子里。战网中所有实名制的玩家还可以相互对话,即便同时玩儿的不是一个游戏。曾经在微信并不是那么普及的前几年,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开战网。所以曾经和小伙伴们开玩笑“以后怕是不会再用QQ和微信了,咱们就每天打开战网不也能交流么”,基于这个想法曾经还想过:如果暴雪爸爸和网易基于这些玩家开一个社交软件那不知比易信高到哪里去了,这些都是后话。而今暴雪战网还有语音、资讯、在线交易系统,可以说是个真正的综合游戏平台。
平台盈利模式:
在这里我分成了,2B和2C两种。也就是赚企业的钱和赚用户的钱。
2B:
赚企业的钱有四种方式,第一,平台费,企业在平台上运营所要缴纳的费用;第二,广告费,不属于这个平台的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画像,来选择;第三,利润分流,平台与企业赚得的钱进行分成分成,其实总结起来也是“卖东西和卖人”原理一样。最后一种方式很不常见,叫做“洗白钱”,洗钱都知道是洗黑钱,但是有洗白钱这种做法,自行理解。
2C:
赚用户的钱可能大家最熟悉了,比如游戏平台出的充值返多少,或是用户在平台消费赚取差价,电商这类。还有就是资金沉淀,299才是人家看重的,你每次骑车花的1元/0.5元才不是人家目的呢!
平台的生死
题目是生死,但实际上有的平台至今还存在,只是存在感太低了,和曾经的辉煌相比,不值一提,这里先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人人网,也就是曾经的校内。以学校为纽带的社交关系网。说它辉煌,君不见开心网一时风光、且拳打QQ空间。但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互联网的浪潮还是把人人淹没了,微博和微博客户端的出现并没有让人人感到危机,客户端产品来的很慢,而且还不好用。到了微信朋友圈和腾讯微博争天下的时候,人人就已经被压缩的没有立足之地了。而它还在不停更改着UI界面和送礼物的功能。
第二个要说的是团购,刚出现这种产品的时候多数人都在思量着,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到底什么意思,只知道买东西或者吃饭可以便宜。各类团购软件春笋般冒出,只记得当初很多网站都注册了,而至今我手机里还有的也就是点评、美团、糯米。其实除了点评,那两个也很少打开了。平台还需自身硬,否则竞争之下都如滚滚江河逝去。
第三个要说的是乐视,有好几个朋友都去乐视工作,在当时是很羡慕的。15年4月乐视推出智能手机,16年4月乐视推出无人驾驶电动概念车。后面的不用多说,几个月前连中超亚冠转播权都停了。几笔融资续命至今,不知能否活下去。但有一句话,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最后要说O2O平台。各种上门服务,洗车、保养、美甲、家务、做饭,几乎所有线下的工作都有了上门。互联网的浪潮来了总有勇士们迎着激流而上。但借风助势的互联网+真的是刚需么?那时候各种“+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等等概念三五天就有一个,而且每个企业的定义都不一样。记得曾经写PR稿的时候,老板只说了几句话就让写一篇,根本就是他自己琢磨出的概念,所以只好顺着老板的想法开始编。稿子发出去没两天,老板想法变了,又提出一个新概念,又让写一篇,听老板一说,跟前两天概念不一样了。老板答曰“互联网时代要跟上步伐,我们的产品换方向了”。我都佩服自己,那么无聊、晦涩的概念,是怎么编出一篇篇的稿子的。客户留不住,拉新成本大,服务质量下降加上热度褪去,一批批O2O产品都为“小浪底截流”做贡献了。
平台生死之因
运营政策、融资等外因是平台生死重要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平台自身也就是内因。
请大家回想我在开头举的例子,高空作业平台应该有稳定且落地的支撑架,也就是自身产品为根基,成熟或者接近成熟的产品有着一定的用户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平台建立而不是空中楼阁,很多创业者和互联网人连基础都没有就开始喷未来的平台怎样怎样,仰望星空,但是一定要脚踏实地!
有结实且大小适中的板子,我是指平台要做多大。产品需要分析用户需求,平台也是如此。很多平台盲目的设立了各种积分、商城之类的,发现不仅没有增加用户粘性,反而让用户很反感。
还有就是保险防护,除了防护同类平台的竞争还有平台内部优化、防纰漏。就如这几年经常爆出的一些旅游平台信息泄露等问题。好不容易建起的壁垒切莫自毁城墙。
最后:
写在平台生死之因之后想说一句,什么是平台?就如高空作业平台,为了更好的建一座高楼或是维护一座高楼。平台的建设是手段而非目的!
PS:再最后:
写完从新看一遍,发现不知所云,其实什么都想说,但是感觉什么都没说清楚。自我检讨一下,1是从业经验不足和视野的狭窄,还是不能分析透彻。2是应该告诉自己,用户的想法不要都满足,我在写的时候想满足我所有想写的点,结果看起来有点像流水账。
哦对,最后再说一句,简书的图片上传功能太渣了。。想再放两张图,但是忍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