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通译】
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学究】
孔子从神崇拜到圣贤信仰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古时候很多社会现象无法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解读,而人类又是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最后把人类的主权交给了神祇,产生神崇拜,这在不同文化区域都有同样的终极认同,只是塑造的神形象和威力不同而已。
孔子恰恰做到了推翻神崇拜,更在于认知经验智慧和先贤实践。“吾从周”就可以看出孔子竭力推崇周礼仁德和礼仪。也就是告诉大家,人需要自己来设定制度自己玩,不再相信不可抗拒的力量来统治人类,于是坚决反对怪力乱神。
信仰是人类共有的特性,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都是先哲,都是无神论者,从不同的哲学体系去解读自然和宇宙规律,孔子更注重人的社会性,推崇孝道文化,产生历史轨迹,丰富精神生活。
【原文】(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译】
孔子说:“三人一起,必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选择其优秀的一面而学习,选择其不好的一面而修正自己。”
【学究】
这是一段特别出名的文字。
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就是人的最重要品质就是懂得欣赏,唯有能看到他人优点的人才具有正思维,才会源源不断获得朋友认可。人在生活成长中,学无止境,具备了欣赏特质,就懂得珍惜,也会升起感恩之心,活着才会痛快。
选择是人的另一种能力,如何选择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认知。这里是镜子概念,通过他人来反馈自己,这也是人的心理投射效应。一个人内心善良和阳光,见到的人也是积极快乐;一个人内心阴暗或者凶狠,见到的人也是玩瓜劣枣。人具备了以人读人,就容易通透。
【原文】(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通译】
孔子说:“上天把仁德给予了我,恒魋能把我怎么样?”
【学究】
恒魋是宋国的大司马,是宋恒公后代,不赞同孔子的周礼文化。一次孔子带弟子从卫国经过宋国去陈国,途中带弟子在树下演示周礼,恒魋把树砍倒想害死孔子,孔子在众多弟子保护下逃离宋国。
在逃离宋国是孔子说了这样的话,我是上天给予仁德的之人,肩负着推广周礼惠及大众的事业,即便恒魋再凶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一方面说明孔子有理不怕坏人推,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壮胆,更是一种忍辱精神。
【原文】(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
【通译】
孔子说:“学生们以为教学有所保留,我实在是衾囊相授。我一直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我孔子不是这样的人。”
【学究】
一般弟子总觉得老师比自己来得厉害,在学问上必定有所保留,正所谓“猫教虎学艺,留着爬树的一招给自己,以求得最后保护”。所以无论老师总归会留一手,否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于是大家私底下也会议论孔子是否也是这样。
这样一来把孔子搞急了,就说我孔老二毫无保留告诉大家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坦白说自己每天和学生们一起生活,还有什么可保留的呢。
这是人性的一种矛盾。学生如果拜固步自封的老师学业总归无法通透;如果老师教会心术不正的学生最后一定把自己搞垮。唯有如孔子一般,倾力相授,自己才会进步;自己学生超越自己才是老师的最高成就。这种教练心态才是教学的最核心精神。
学而授之,其乐无穷,孔子才是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