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幕戏》的作者是唐七,曾用笔名唐七公子,故事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描述整个故事情节,所有的片段拼凑都是用他人听或者描述的形式铺展开来。聂亦与聂非非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不得不让我为之感叹,聂非非爱而不能表达的倔强,倔强的让人怜惜,那种不能说出来的纠结与难受,两个人之间的相互误会,让我觉得内心压抑,揪心,悲痛,无法喘息。为何在最相爱的的时候,误会解除的时候,要让两人生离,没有一个好的结局,留下深深的叹息?
聂亦:谢尔顿式的生物学天才。十四岁考入N校读生物学本科,十六岁考入Y校读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十九岁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一年后回国继承父业。沉着冷静,声线偏低偏冷,气质好得不像话。不懂爱情,认为爱情由化学物质组成,却在遇见聂非非之后有了改变。
聂非非:优秀的摄影师艺术家,性格豁达率性的酷女子,在第二幕戏中被聂亦评价为“爱逞强又爱胡说八道,但很可爱”。身高172cm,十二岁时与聂亦相遇,深爱聂亦,成年后在一场相亲会上与聂亦谈话,因聂亦的爱情观只能暗地喜欢聂亦,被聂亦选中为未婚妻,从此开始了与聂亦的一段爱恋情缘。三年后得上有关基因缺陷的病,生命一度垂危,在好友帮助下孤身前往长明岛完成一次冰潜,用录音笔回忆了与聂亦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初时
“聂小姐,冒昧问一句,你对你未来的丈夫有什么要求?”
“长得好看,聪明,有钱,爱我,性格好,还忠贞。”
“除了第四点,我想我都可以满足。”
“……什么?”
“聂小姐,你有没有兴趣做聂家的儿媳?”
“除了第四点,第四点什么来着?”
“爱你。”
聂亦对爱形容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苯基乙胺、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我认为爱情由这些东西组成,被这些东西操控显然很愚蠢。”
其实两个人的初次相遇不是十二岁时她给他指路,而是在四岁时,她拿着酒店的花去调戏一个小哥哥,而那个小哥哥就是聂亦,这些关于聂非非小时候的故事还从聂非非的母亲嘴中告诉了聂亦。只是他们都不知道小孩是他和她。她一直以为她是在十二岁第一次见到他,然后发现她和他的距离好遥远,从而变得努力,向他靠近,想着总有一天能够和他并肩,或者更近。那时候聂亦对她来说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遥不可及,是一朵盛开在珠穆朗玛峰的高岭之花。
聂非非以为他们是在十二岁初次相见,之后的见面就是那次相亲家庭聚会,其实在此之前聂亦在一次舞会上就对聂非非开始感兴趣,因为他早就有一段时间很欣赏贝叶摄影师的作品,并且有一副还在拍卖会上买了下来,而这些小细节他们还没来得及互相回味呢。
两人经历了,相遇——相吸——相知——相爱——误会——坦白,这些过程,终于好不容易,却因为聂非非的先天性免疫缺陷,而以遗憾的姿态结局。
聂亦的努力救不回来他心爱的人,他履行了他见她时他们说的话:“长得好看,聪明,有钱,爱我,性格好,还忠贞。” 最后在48岁离开了家。“你是不是等得不耐烦了?我来找你了,非非”
聂非非说:我想起林觉民的《与妻书》,“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我而死,因为以你的瘦弱之躯,必然不能承受失去我的悲痛,如果我先死去,将失去我的悲痛留给你,我心不忍,所以宁愿你先死去,让我来承担这样的悲痛。” ——摘自《四幕戏》
死亡是一场灾难。却更是活着的人的灾难。 ——摘自《四幕戏》
我没有时间写回忆录,但生命中的那些美好,我想找个方式来记录。 ——摘自《四幕戏》
其实,如果我想写回忆录,那只是为写给一个人看,所以此时我说这些话,也只是为了说给一个人听。 但不能现在就让他听到,我希望我对他是一个永恒的牵挂,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结果。 ——摘自《四幕戏》
牵挂会让人想要活着。 ——摘自《四幕戏》
泰戈尔有句诗,他说,生命有如渡过一重大海,我们相遇在同一条窄船里,死时,我们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 但我想不是这样的,我很庆幸今生能和你同在一艘窄船,而即使我先靠了岸,也会一直在岸边等你。 ——摘自《四幕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