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家人都不愿意跟我一起看电影,也不愿意跟我一起看剧、看球,因为会很累。”我的老师这样说。
在她说出这段话之前,我对她这个人是没有太多感触的,甚至,我很厌倦她每次课堂上的吐槽。
毋庸置疑,这位老师是一个很赞的老师,她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恪守城规,至少听她上课不会很想睡觉。
一位博学的老师,一开口就会让你觉得你这个人low到底端,用这位老师的话说,“是你不够优秀。”
我仔细想了想,我们的确不够优秀,甚至在一个起跑线相同的地方,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我们就像是一些混合了糖精、食用色素的奶油和冰块,在学校这个模具中定型,然后倾销到社会上去。
这样的地方,他眼中优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优秀和文学一样,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
有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个世界,又或者说是这个体制是自相矛盾的。它希望我们成为杰出者,又要求我们不出格,恪守城规;它希望我们新颖独立,却在教育的各个阶段要求我们要合群,不要过份张扬。
我的老师热爱写作,他用笔作枪,通过批评获得快感;又凭借着不低的学术地位,得到不小一批人的簇拥。
这个社会需要批评家,各行各业都需要,只有质疑的声音能够正常发出,这个社会才能够进步。但批评家们该考虑考虑怎样发出声音,将质疑的声音发出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最重要。
不知道当我的老师不吐不快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受她影响,成为批评家的继任者;又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在考虑怎样不受他的批判所影响。
我也热衷于写作,但我不喜欢批评式的写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学体系中,不能任由批评的声音占了主流。或许已成体系的思考就成了专业批评,未成体系便就只是不成熟的思考。专家进行批评,就会得到簇拥,因为其社会地位允许他发出声音。如果我们之间进行移位,我是老师,他是学生,是不是我就可以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对,你不该逞一时之快影响了别人的心情。”
可是,如果这种批评者不存在,社会是不是就会同一化?
或许我真的不适合中文系,毕竟中文系出身的人,大都去做批评家了。
罢了,也不必追求孰是孰非,社会多元化需要不同的声音,坚守自己,不要成为评论家,不要被影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