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教父》
以下是一场面试的对话。
HR总监:“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作者是谁?”
他回答说了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又说作者确实想不起来了。
HR总监:“平时看科幻电影吗?”
他回答: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看电影。
HR总监又问:“你对什么痴迷?痴迷到什么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书,确实没对什么事物痴迷过。
面完试他就觉得这些问题回答得很糟糕,心里有些隐忧。在返程的路上,他收到了HR总监的回复,说:“通过和同事的综合测评,你的经历不合适这份工作。”
他有点不甘心,问HR总监:“为什么面试没通过呢?”
HR总监回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远见。”
这一句话刺醒了我,多么痛的领悟啊。
为什么要深度思考?
人往往是不愿意去做深度思考的,因为深度思考意味着:
1)要脱离惯性思维,要跳出自己看自己,这非常伤脑细胞;
2)当跳出自己看自己之后,意味着要否定自己,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我;
3)意味着要不断进入细节推演,不断往细里纵深,就像侦探一样寻找真相,就像画师一样提前把未来画出来,这非常烧脑。脑力运动和体力运动一样,都让人有生理性的排斥。
既然做深度思考这么累,为什么还是要做深度思考呢?因为
第一,你去作战时就有了地图,而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第二,决定之后,你会非常坚定,不容易被外界的质疑和声音所影响;
第三,减少随波逐流带来的伤害(比如失眠和懊恼)。
什么深度思考呢?
深度: 触及事物的本质为深,停留在表象为浅。
深度思考: 经过长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
如何深度思考?
1,有意愿死磕
有人说教育很贵,那可以试试无知的代价。有人觉得思考很累,可以尝尝血淋淋的生活。懂得人自然懂。
2,死磕细节
张一鸣问:知易(其实往往准确全面地知也不易)行难中间的差距是什么?
网友“反思的陈韬”答:细化不够
例如,我一个朋友从事一年的房产,却比很多从事10年的老人还要专业,为什么?
他做的房产是从国家政策,城市控规图,人口趋势,城市人口流入流出,地铁规划,主干道,开放商实力。物业等级,城市板块,地段分析,商业运营,投资逻辑……所有板块每个细节都像打磨艺术品。为了记住每个地铁口就用了一周时间,然后把所有板块融合成自洽的评分系统,输入一个楼盘就知道它的综合评分,是否有tz价值,形成一整套自动化系统。
3,死磕阅读和写作
每次思考会不会一团乱麻?会不会一片空白?会不会无从下手?会不会半途而废?会不会囚禁在固有思维的黑洞中……
因为基础不扎实,读书太少知识点匮乏,更不要说连成线,形成面从而编织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写作是锻炼深度思考的最好机会,为了展示最好的一面,会倒逼写出有用的文章,同时倒逼阅读。
最后一点建议:尽量少读不动脑的信息,多读费脑子的文章和书籍。
如果你读不进去,慢慢来,哪怕读一两页也行。久而久之,你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