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是个很有学识的老头,教管理学。一副细边方框眼睛架在充满皱纹的脸上,眼睛细小,高高瘦瘦。
我跟老师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你”
“恩,说。”
“老师,我把书籍分为三种,一种是功利性书籍,比如《暗时间》《万万没想到》等教你时间管理啊~成功啊等等。第二种是学术性书籍,比如老师你推荐的《论可能生活》就是伦理学方面的经典,还有《美学四讲》这类书。第三种是经典小说。比如《悉达多》和《白夜行》等。你觉得大学生应该多读哪种书呢?” 我边问边跟上老师赶汽车的脚步。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上,是你不用把这些书籍分类,你是学什么的?” 杨老师弯腰在热水器上装水。
“哦,我是学传播的”
“ 那你现在该读一些关于传播学领域的一系列经典著作,因为这是你的专业嘛,年轻不要把书分类,要在专业的领域上投入时间。” 老师边走边说。
“哦哦,老师我其实是学新闻的。”
“那新闻学领域也有经典嘛。”
“对对,我会多度那些书的”
“我跟你说,读那一系列经典,就反复看,不要去做批注,反复看多了自然就懂了”
“噢,就是不用写下自己的感想那些是嘛?”
“对~ 就不用写,反复看,看多了就懂了,你也可以去看一个大家的书,比如你传播学就是麦克卢汉,如果你把他的书一本本都啃下来了,把他的思想写下来,那你绝对比你的老师还要厉害。”
“哇,那么强大的感觉”
“我跟你说,从前北大的老师告诉我们,‘三个一’。写一篇论文,因为论文决定你能不能毕业嘛,读一个大家的书,或者读一系列的经典。这‘三个一’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哦哦,老师我明白了,谢谢老师。”
然后我就跟随老师一直到他上车的地方,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给学生答疑。
我对老师说的读书方法很动心,实话说不仅是因为“贵在精”这一观念的影响,还是因为老师说“不用做批注”。读了一些学习类书籍后,我总是想着“要问为什么,要与过往的知识联系起来,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但是后果往往是进度非常慢,然后把自己搞得没有耐心,并且由于自己肤浅的认知,那些对“为什么”的追问和联系的知识,都没有给我带来思辨的乐趣,满满的笔记却一无所得,让我感觉努力白费,这就更让我难以读下去。
所以,读一本书,一开始拿一枝笔疯狂做笔记理论上效率最高,但是可能这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实现(至少目前来看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还有一点,老师强调要读一系列专业的经典,而我原先的计划是制定“只读小说周”和“只读学术书籍周”,现在看来可以调整一下,改为一周内周一至周五都读专业书,周六周日分别看小说和学术书。时间可以灵活调整,比如最近事情比较忙,只能零碎时间看书,我一般就看看小说,而留下大部分时间来啃专业领域的学术性书籍。
啊啊啊,看来又要买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