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独自坐在窗前,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如六弦琴般,叮叮咚咚。偶尔拂来微风,好像还带来了丝丝香气。我开始想象,那个好闻的味道是来自哪里呢?是远方的烧荒草?还是记忆中的七里香?或许是前者,或许是后者,或许两者都不是,又或许只是回忆的味道总是含有淡淡的清香。
这个秋天,依然是怀念的季节,她见证了太多的告别。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已经到了会在意告别的年纪。
好像是突然之间,那栋承载着少年记忆的建筑就要拆了;那个自己喜欢了多年的节目停播了;那个幽默风趣的主持人走了;那个拥有众多粉丝的作家也挥了挥衣袖,带走了一个时代······成长,在不断得到的同时,也是由一段又一段的告别组成的。
关于李咏老师走了这件事,最初,我并没有太多感触,只觉得命运无常,生命脆弱。然而,在后来的几天里,我看了他的妻子哈文的微博,看了他曾经在《我是演说家》里两段演说,看了他的最后一条微博,内心有多种情感交织,然后发酵,发酵。
好像上一秒才和家人看了他主持的《非常6+1》,下一秒对他却只能是怀念。他的妻子每天在微博上说“早”,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背后的原因竟是这样令人心酸。我一直往前看她的微博,一直,在这几百个早安里,我看到了祈祷、恐惧、无奈以及希望。或许,在那段时间里,哈文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但是最终她还是只有沉默,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说多了又有何意,安慰再多,还不是需要自己扛过去,只有珍惜每一个还能和自己的爱人说早安的日子。这对夫妻平日里一定幻想过未来,想过女儿长大以后,想过他们老了以后,想过很多很多,可是,相爱太早,却来不及相守到老,一句“永失我爱”的背后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剩下的时光,唯有带着共同的回忆与怀念,走下去。
还有他的女儿,李咏有一次演讲,题目是《情敌》,指的是未来的女婿,他终究是见不到这个情敌了,但那次演说视频,会一直保存下去。法图麦19岁,世界上最爱她的那个男人离开了,我在想像,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有多想念那个把自己捧在掌心的人,可是她再也触碰不到他了。也许,她会遗憾,自己的父亲终将不能把自己亲手交给另一个爱她的人了。但她一定会多了一种信仰,来自于爸爸,也会谢谢他陪自己走过那么多路,对这个他生活过、热爱过的世界,她也会报之以歌。
李咏离开之后,很多网友说,90后开始失去了,开始习惯于去怀念了。
今年二十五岁,如果我能活到100岁,那么我的人生也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人生有时候真的很有趣,在过去十几年或者二十年的时光里,我们不断地在得到,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新奇,并不在意失去,反正未来有大把的时间,很少会去怀念,探索未来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怀念!
转眼二十五岁了,好像生活对你的包容与宠爱一下子缩减了。发现眼角有了细纹;发现脸上痘印消失的周期越来越长;发现身体的机能在下降;发现社会对我们的软硬实力有了更高要求;发现自己必须独立于这个社会,不想也不能再依靠家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但是也逐渐开始习惯丢失、妥协,还有怀念。
得到、失去、怀念,先是物,然后是人,生活以这种不动声色地方式告诉我们——去珍惜!
去珍惜那些能陪你十年以上的朋友,去珍惜那些为数不多能和你交心的人,这些都会让你不再感到那么孤独,在未来的日子里,哪怕各自有了家庭,仍然可以共同在人生的旅途中行走。
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好友,13岁和她认识,一路上吵吵闹闹长大,却越来越信任彼此。大学的一个寒假,我们闹了矛盾,彼此选择了冷漠以对。她当天发了一条微博:“如果你觉得失去我对你没有任何影响,那么就这样吧!”我看到了,我很在意,然后,我假装自己毫不在意!可能是因为虚假的骄傲!但是,冷战的那年,我生日的当天,还是准时收到了快递送来的礼物。我知道是她,纵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她。
大学毕业后,她去了上海,她在上海的时间里,我们联系地少了,但是,我常常想念她,还是常和妈妈谈起她。我曾经相信grow apart 这件事,但是有一天我突然间就开窍了,有的朋友就是只能陪你一程,但是人生中,总有那么几个人,是需要你付出时间与情感去维系的。
一天,我给她发了微信:“最近还好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很想你。我问她会回来吗?她打趣地说:“会的,毕竟买不起上海的房。”聊了一会之后,她说:“来找我吧,趁我还在上海。”我笑了,突然间想到了《老友记》里的瑞秋和莫妮卡。
朋友,真的是我们生命里非常重要的存在,老朋友,也是我们生命里最值得珍惜的人。有些人,真的并不想只是怀念。
窗外的雨滴滴答答,渐渐地停了,坐在窗前的我,如泉涌的思绪也渐渐平静了,只是也有些无奈,有些情感并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
我想过,我该如何抵挡怀念带来的感伤,如何在得到、失去、得到、失去中得到一种平衡。最后,我悄悄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假装自己还很小,然后可以像那首诗里写得一样:
去唱吧,就像从未唱过一样
去跳吧,就像从未跳过一样
去爱吧,就像从未受过伤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