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当,遛娃何去?朋友圈一个叫“光影笔记”的明室印相科普展吸引了我。活动主题是蓝晒法,是古法印相的一种,以亲子活动的方式,亲身体验自选照片的显影。
在这个数码横行、胶卷蒙尘的时代,古法印相会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重温一次过去的慢时光吗?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旧时光,对已习惯了快节奏的孩子们而言,是否有其独特的魅力呢?又究竟是哪种神奇的魔术,可以让照片摆脱暗室,在明亮的光线下显影呢?
揣着好奇,我们一家一起走进了这个梵融美术馆。馆址在一处旧厂房,午后烈日的光焰,透过挑高的屋顶,斑驳的投射在墙上。环绕展馆四墙的蓝晒影像作品,加入了光线的投影,让人觉得颇为点题。
原本五光十色的世界,被抽离了斑斓,只留下纯净的蓝,却丝毫不单调,有渐进的层次,质感丰富,又不同于传统蜡染,蓝印显相更细致、立体。就好比人的五感,若抽离仅剩其一,反倒让人专注其间,品出平日忽略的细节。
作品介绍说,蓝晒还可以百搭复合,比如加铂钯、加手绘,形成更多样的效果。不论是海边残舟的场景,还是绿叶点缀的人像,当冗余的色彩抽离,反而更直击人心。残舟有复古的历史沉淀感,人像因绿叶点缀而不失生机。
我牵着五岁的儿子,在展厅巡视一周,他居然也能沉下心来,安静的观看,甚至选中几幅,悄悄告诉我“妈妈,蓝色好漂亮。”
到场的孩子们很快就熟络起来,组织方直奔主题,省却一概多余的介绍,开始实践出真知的动手环节。今天的安排是每人三副作品:花草拼图、自由绘画、自选照片,前两幅作在纸上,最后一幅,印在布包或T恤上。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起来。
一个老师傅主持了这次创作,当他把纸和笔刷发下来,孩子们没有一个开小差的,认真的用手区分着纸的糙面光面,然后用心的把第一瓶小药剂滴在盘里,默数二十滴,又加入第二种药剂二十滴(按之后的科普,这两种药剂应该是20%的柠檬酸铁铵溶液和10%的铁氰化钾溶液),然后用笔刷仔细混合,再均匀的刷在纸上,四边留白。有个紧张的小家伙怕有误差,把每一滴药剂都分开排列,满满当当一盘的药剂小珍珠,瞬间逗乐了大家。接着老师傅一声令下,全家总动员,户外找素材。大家拾花摘草,挑捡树叶,不亦乐乎,几乎没人介意烈日当头,户外近40度的酷暑,也没有自顾低头刷手机的家长。
素材就位,摆布在刚刷完药剂已干透的纸上,孩子们兴致盎然开始拼贴,花草构图完成,摆正后用玻璃板紧压,夹子固定,就挪到户外暴晒。要晒二十分钟左右,达到晒相过度的程度,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大人孩子们都满怀期待,特别是我家的好奇宝宝,时不时要拖我和他爸爸去阳光下看看他的作品进展。自我反省一下,确实很久没有全家如此投入的亲子活动了。
老师傅一一把关,把晾晒到位的作品拿进来一幅幅清洗,每幅作品都足足过了三次水,清水、醋酸、双氧水,看他虔诚漂洗的样子,仿佛我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湿漉漉的大作被一一贴上玻璃屏,大家驻足欣赏,评判讨论,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已悄然消失。
稍事休息,孩子们又迫不及待的制作第二幅。看他们天马行空自由涂鸦,从地图到迷宫,从具象到抽象,形形色色,创意无限。作为全场最小的一员,我家儿子也能借助线条和贴纸完成一幅满是童趣的画。离开手机,离开游戏,回归最质朴的纸笔,孩子们还是收获了一个有趣的下午。
经得住等待是现代人缺失已久的品格。听钟漏滴答,看日影西斜,曾经是属于古人的闲趣。苏式慢生活,沉淀出多少能工巧匠,光大了姑苏的核雕、玉雕、木工,不胜枚举。如今的工业化时代,追求效率至上,却也流于浮躁,缺失了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殊不知等待以后的所得,才更美好。一如陈酿脱胎于时间,若急功近利,则失之醇厚。
进入压轴环节,大家依旧热情不减。早已挑选好的底片,经过了预处理,分发后各人开始了涂药、压制、暴晒的程序。照片的显影过程明显慢了很多,特别是我精挑细选的父子背影图,因为层次丰富,需要格外漫长的等待。
但孩子们都不觉得无聊,满场都是小伙伴,早已玩作一团。家长们则跟主办方的几位老师们聊的尽兴,讲起蓝晒,老师们打开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有一种献宝似的迫切。“这晒照片,还真是晒出来的呀?”“是啊,这显影过程可不是染色,这个反应过程是二阶铁和三阶铁的置换过程,显影产生布鲁斯蓝。”绝知此事要躬行,已亲身实践过的我们并没有觉得理论晦涩难懂。老师说,“大自然中,没有蓝色直接可用的颜料原材料,蓝色在布鲁斯蓝发明之前,是非常昂贵的颜色,不逊于黄金呢。”越纯净,越珍贵,越简单,越难得。
老师傅一趟趟陪我们跑去户外看曝光度,不厌其烦的回答人们的问题。一个全程公益不收一文的活动,如果不是因为对古法印相的痴迷,谁愿意冒着酷暑、忍着手被双氧水腐蚀的蛰痛,向我们传播蓝晒显相的绝尘之美,身不觉苦反而陶醉其中。匠心两字,已得到完全的诠释。
随着层叠的蓝色在衣服和T恤上渐次显影,一个下午的光阴已悄悄流转。我的作品经历火热的炙烤,慢慢析出悠悠的蓝调光影,静静讲述着一个阳光满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