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洗手、塞麦尔维斯、产褥热、七步洗手法、夏洛特公主、产钳、循环医学。
普通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条件,没有资源,是不是不能搞创新?
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1、太监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2、油条小贩,发明了在油条里放洗衣粉使油条炸的又大又蓬松。
中国的教育使我们觉得创新就像做难题,难题就是那种你解不出来就是死活解不出的那种,对于能解出这些难题的人来说,我们除了崇拜、佩服,什么招也没有。例如《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近乎妖。
那真是这样的吗?
国内著名外科大夫裘法祖如是说: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仙者才为医。
国外著名外科大夫阿图·葛天德:《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医学只是技术活。
一、洗手
常识:医院里洗手是为了防止病菌感染。
1、洗手的问题
十九世纪中期,医疗效果最好,医疗设备最健全,医护人员水平最高的研究型医院——维也纳总医院出了一个问题:产科病房病死率极高,居然达到了10%,十个里面就有一个不能活着出来。同时大夫塞麦尔维斯的病房里的病死率是整个医院里面最高的。
塞大夫把所有的流程都标准化之后,还是没有解决。但有一次他出差四个月考察,回来发现病死率下降了。他思来想去是可能跟自己的手有关,就要求病房里的所有人都用氯溶液洗手,结果奏效了,病死率从10%降到了1%。
产褥热:典型的由致病细菌感染导致产妇产后高烧不退,恶心呕吐,过几天甚至死亡的病。
1847年,塞麦尔维斯开始在维也纳宣传洗手;1850年,他在一次宣传洗手演讲中爆发,说其他不洗手的医生都是罪人,那些产妇的生命都是这些医生葬送的。结果他越发不招人待见,十几年的宣传未见成效。但是医学界现在还是公认他为流行病学的鼻祖。
20年后,巴斯德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和致病的关系;李斯特严谨的阐述了洗手消毒与致病的关系。这才在医学界达成了共识。
直到现在洗手消毒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外科手术能做到严格消毒,但是在手术室外面之后用规范的七步洗手法消毒太复杂,而且皮肤受不了,很难坚持执行下去。今天的医院有了高浓度的酒精凝胶用来洗手,这才让洗手达到标准流程的70%。
2、洗手的解决办法
美国匹斯堡的一家医院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这个致病率降到几乎为零。
解决的办法:日常严格执行的细碎管理。
原理搞清楚是一回事,把原理落实到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洗手这点小事,人类就整整花了150年。
二、产科
1、产科的问题
顺产:胎儿的头部先出来,然后颈部、肩部、身体。
难产:胎儿的头部出不来或者胎位不正,臀位、膝位。
难产造成的两难问题:保孩子还是保大人?或者两人都保不住。
维多利亚时代的由来:
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夏洛特公主。这本来是皇室的继承人,但夏洛特公主因为难产而死。因为孩子太大了,8斤重,她生了四天四夜都没生出来,孩子死了,夏洛克公主也接着死了。舆论哗然,接生的大夫受不了刺激,开枪自杀了。乔治四世最后只能把皇位传给弟弟威廉四世,威廉四世又交给了他的侄女——维多利亚女王。
2、产科的解决办法
17世纪的一个大夫钱伯伦发明了产钳(作用:伸进产道,固定婴儿的头部,一点点的把婴儿扣出来)。但是一直成为了家族的秘密,独门绝技。
18世纪这个秘密才被泄漏出来,19世纪才被大规模的推广运用,直到今天,大医院里面这些光怪陆离的设备还不如一个产钳来的重要。
科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验室),从一个理论到现实的思维过程。技术是设定目标,无论什么手段只要达成目标就行,从一个现实到理论的思维过程。
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是科学家,他们都是面对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医生是匠人,他们面对的是人,以及人身上的病。医学是技术的一个特点:我不知道原理,但是我知道这一招管用。
三、系统优化
病是人和环境互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产物。治病是针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
1、两个问题
新生儿:1850年-1950年的100年之间,新生儿的致死率一直没有下降。
伤员:伤员在医疗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致死率一直保持在25%左右。
2、两个解决办法
新生儿:麻醉医生阿普加发明了阿普加评分表,对所有婴儿进行评分,结果把美国的新生儿病死率彻底降下来了。
伤员:1.对战场上的伤员进行流水线操作。2.重视大数据的运用(护目镜、止血绷带)。
技术是人调动自己一切的想象力,能动性,积极性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循证医学强调两点:1.尊重大夫的临床经验;2.尊重病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体意愿。
医学是一种典型的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工种。
四、怎么当一个好的创新者
三条要素:1.持续的做。2.系统的做。3.死磕的做。
五个例子:1.肿囊性纤维化的治疗。(解决方法:咳嗽和捶背)2.氙气的治疗。(解决方法:长期反复的练习)3.屠呦呦发现青蒿素。4.劳动密集型科研。5.琴伦发现的X射线。
人类就是一窝老鼠,往迷宫里一散,每一只老鼠都在夺路狂奔。这些老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跟从者,别的鼠往哪里跑,他们就往哪里跑;第二类是聪明鼠,他们就是知道怎么从这个迷宫里面出去;第三类是笨老鼠,他觉得这条死胡同可以过去,于是拼命的撞,拼命的撞。
创新当然会眷顾那些聪明的老鼠,但同时也会眷顾那些笨老鼠,没准他们就撞出了一条路来。
本文为学习《罗辑思维:真实世界的创新》的视频整理而成的笔记,欢迎关注。
本期推荐书目:《医生的精进》【美】阿图·葛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