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连续写了几篇的回乡感受和旅途闻思,昨天不经意串了一下,从种姓链接的宗祠到师门链接的门生和书院,乃至乡情链接的乡党,正好构成中国式关系三部曲。这三者关系是超脱于工作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链接,在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对这些社会关系链接的重视要比西方社会大得多。就像春节返乡,除了家庭团聚之外,我们更多的拜访家族长者、老师、同学、长年未见的同乡友人。而在外工作,经常在寻找社会关系的帮助时,也大抵先从这几层关系出发。因此,家族、师门、乡亲构成中国式关系的基础,影响到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外经常说中国是个关系社会,初到中国,不太适应。但百度"人际关系"一词,还是歪果仁的智慧。【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定义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其实,在任何社会,人的基础交往都是从最亲近的关系逐渐延展而开,构筑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网络。我们现在熟知巴菲特,比尔·盖茨的成功,难以掩盖的是在他们起步时,因为家庭关系的缘故,具备了不一样的基础,所以关系这个词,古今中外,应该是通吃的。
那么中国式关系与国外的差异在哪里?我想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文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所遵循的"道德礼法"与国外以法律背书为基础的关系大相径庭。儒家把义利之辨作为重要学说,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理学宗师,朱熹言"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谋利之前,必重道义。而儒家"仁义礼智信",粗浅的解读:大抵修身的次第,仁在义之先,以仁为第一。仁义之后的礼是礼数和礼节,孔子毕生想推动的就是周礼的恢复,他认为这是帝国的根基。礼后是智,是智慧和开悟通达。然后产生信,诚信基础。在自我修身之后,才是社会的义利之交。所以中国人在谈生意,聊项目之前都要做很多的铺垫,而所有的铺垫都是围绕"义"字背书,如此,生意方能持久。这恐怕是老外所难以理解,不能适应之处。
所以中国式关系从不是厚黑的伪关系,也不是理学为上后的三纲五常,而是从自我修身到社会践行的成己达人之路。从这个角度的观察,从家庭及其背后的宗祠出发,到求学的书院,所拜的老师和同窗,乃至生活的乡亲,这些关系基础验证的是一个人是否靠谱的基础。这些背书绝不是一个身份证所代表的信用符号,而是背后承担着传承,背负着文化脉络的注解和说明。这或许也是中国人活得比外国人累的原因之一。
以中国式众筹所强调的构筑新熟人社会的基础来看,在借用新互联网工具和技术之下,是尊重传统的社会关系基础,尊重"道德礼法"的文化根因,以此出发,才能够建设新商业文明的高楼大厦。
因此,回到杨众筹说:"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在现代身心灵的学习中,常听说一句话:"亲爱的,你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中国式关系,是修己达人,成就自我内圣外王之路的见照。当然,方向是这样,能修成几段就全看自己和因缘了。最后,一句戏言:"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燃烧自己的那刻,就会明白烟火绚烂的光彩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