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
看《亲密关系》这本书的书名,本以为是教我们如何与亲人,伴侣及外界相处。用了两个周末,大概4小时左右读完。
但读完,觉得这本书,更偏于引导我们,如何内省。这是一本值得去探究的书,因为与自己和平相处,才能用爱去面对自己和外界,我们也总能通过别人,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包含着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一、亲密关系中的角色与阶段
这本书作者以自身为例,分析了许多与妻子相处过程中的问题。但我读完后发现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可以用于伴侣之间,因为亲密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指的是需要长时间相处的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平时交往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非常多样,家人(父母子女),朋友,同事等等,而伴侣关系只是亲密关系的其中一种,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首先,在相处过程中伴侣的三个角色,也是我们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模式:
三个角色:
1. 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2. 老师,在探索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3. 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一书指出,伴侣间亲密关系的三个阶段:月晕现象、幻灭、自省。我的理解,可能对应的两个人之间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姻和相伴一生。
恋爱的时候,那些闪闪发光的地方显得那样的特别,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和迷恋;
而到了恋爱的后期或进入婚姻,当曾经的闪光点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到的更多是对方的缺点,或是对方不那么让自己满意/舒服的地方;但在双发一起经历一些列磨难和磨合,如果双方中一方无法做到完全接纳,那亲密关系将面临问题,或断开;
但彼此对对方形成依赖,当能够发自内心“接受”对方时,双方便开始进入到相伴一生阶段。
但除了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还面对的实际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子女教育,经济压力,邻里亲情,职场商场等。所以纵使能够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相处的过程中也还是会受到内在和外在的影响。
二、亲密关系中的偏差行为
《亲密关系》,有一点和阿德勒《自卑与骄傲》中观点一致的地方。即童年的经历对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父母或家庭的影响,性格中会有缺失。而在亲密关系中,每次的愤怒,难过等情绪后面,导火线可能是在童年中缺失了的部分:不被关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不被重视。
而成年伴侣之间的争吵,和孩童的四种偏差行为也基本一致:
孩子的四种偏差行为:
1. 引起注意(看着我!看着我!)
2.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的,你不能逼我!)
3. 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4.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反正我一点都不重要!)
争吵时提高音量的部分,是为了引起注意。而双方争执的地方,更多是一方想要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而引起的权力斗争。语言暴力是直接报复的一种方式,而冷暴力,则是回避问题,直接切断双方沟通的报复方式:你说的我不在乎/你说什么我都不跟你争执,你还一直在争吵,所以问题在于你。
突然想起弟弟读小学时的一件事,6年级新换了学校(离家开车二十分钟,每周回家),一天半夜12点给爸妈打电话让去趟学校,爸妈以为出了什么事连忙赶到,弟弟说,我就是想你们了。爸妈又好气又好笑。这样的事只发生了这一次,但我想弟弟在寻求重视过程中,获得了父母给的满满的满足。
而在伴侣亲密关系中,偏差行为表现的可能会更加隐晦,指责对方回家晚了,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没有被重视;沟通是双方的事情,把情绪放下的沟通,对于双方,都和你直接有效。
三、亲密关系中的有效沟通
恋爱是与对方的优点相处,婚姻则是与对方的缺点相处。能否相伴一生,不是给予,并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而是给予,并接受对方这个人。
当你刚认识某个人时,他/她只是轻掠过水面。彼此熟悉之后,对方就开始侵入水面之下,并慢慢下沉。你们彼此愈亲近,对方就潜的愈深。潜的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发现真正的你。然而,当你们都潜入对方的领域时,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和他/她,也许并不怎么迷人。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爱,想要对方快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朝着“双赢”的角度,而不是“双伤”的方式。我们对另一半的认识,是随着时间和经历而不断加深。当觉得对方变了,或许只是在接触中,看到了之前不曾了解的地方。而是否接纳,是两个人关系更进一步的关键。那么在遇到问题时,如何与伴侣有效沟通呢?
有效沟通前自我探寻的8个问题?
1. 我想要什么?
2.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澄清的?
3.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我们面对能够触发自己情绪有较大波动的问题,探究根源多是童年或过往经历中缺失的部分。容易产生挫败感,且沉溺其中的人,有可能是小时候经常不被认可。而经常喜欢去查看伴侣手机的人,很可能是自己获得的关注度不够而缺失安全感。去探索对方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可以快速的去调整双方的情绪。当情绪稳定,误会澄清时,才是真正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四、亲密关系中问题解决原则
我们是否可以找到,能够把自己过往缺失部分都补足的人呢?实际上并不会。没有人可以像自己一样去探索和了解自己的感受。同时,对于伴侣的感受,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需要换位思考和理解。
亲密关系中问题的解决原则: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出问题的框架
2.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5.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6.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五、亲密关系中的自我认知
7月中旬,去参加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心理类培训,课程里面的内容有一些与《亲密关系》这本书不谋而和,曾亮老师讲了一句话,说可以解决近一半的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如果不能随它去,那就随它去。
《亲密关系》指出,灵魂关系的关键在于:允许。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遭遇挫败感,抱着希望,控制着事情朝期待的方向发展,当不顺利或被迫中止是,我们便会产生挫败感,即不允许事情在规划以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控制欲/凡事亲力亲为/强迫症/完美主义倾向,都惨杂着“强制”的成分。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想要做到坦然从容,便要深刻的去明白这个词:允许。也可以叫做“接受”。
佛学讲“无常”,而面对无常我们的态度如果是“不接受”,便会陷入痛苦和挣扎。允许“无常的存在”,接受“无常”,生命的态度便也就愈发开朗。面对亲密关系,我们如何做呢?“允许”
亲密关系中,我们如何面对自己?
“了解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的是什么?了解自己的期望(具体的行为)和其背后的需求(情绪)”。当了解自己的期望时,问自己以下问题:
1. 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
2. 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对方的职责?
3. 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
4. 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远远,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
没有人可以真正满足我们的需求,补全性格中缺失的部分。就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快乐从不是另一半的责任一样。内省的过程,是用来检视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他们。
这本书反复的点明着主旨:没有用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一本值得去探究的书,我们总能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发现并接纳真正的自己。
也用书中的诗作为这一篇读书笔记的总结:
当你说话时,要让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责备时,要让责备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要让彼此的保护也发自于爱。
当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