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正是你能看到的。
宇宙产生于100多亿年前,地球产生于45亿年前,智人产生于20万年前,人类文明经历几千年,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两百年。对于我们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远没有知道的多。我们了解自己吗?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吗?无论如何我们都依然存在,只是存在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从生理上看,并没有人与猿猴的差别大。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群体的个体差异和生存条件却是巨大的。是什么导致了这巨大的差异?天赋异禀或是自然选择?
我们对自己和整个社会形态了解的并不多,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去做,而是注意力的焦点被分散了。我们忙着生存,心中却迷失了信念。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响义,劳也。
不管当下的雾霾指数有多么的高,内心探索的欲望却从未停止过,我们的终极目的和使命是什么,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的。你手里拿着的是一捧撕的粉碎的藏宝图,在寻找答案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种hack方法的。要知道,藏宝图是双面的,正面虽然很复杂,我们看不懂。但藏宝图的背面很可能是一张美国50多个州的地图而已,那样你就很容易拼凑出答案了。我能做就是送你一张这样的图。
事实--观点--情绪
人们往往认为情绪的产生是源于对事实本身的喜好。这个观点不是错,而是忽略了重要的中间环节--观点。而且大多数人是不去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要知道,你有什么样的观点才能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打个比方,假如上学读书在整个社会共识中能够起到决定子女命运的作用,并且在你看来更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如果你的子女某次考试没能及格,你很可能压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采取什么手段或者方法去和子女沟通,但是这件事对你情绪的影响必定是负面的,你并没有发火,那只能说明你的素养高,以及本次事件的影响小。假如上学读书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只有考了零分才是光荣伟大的,而且能够带来大笔的财富,你又作何感想呢?(事实本身:考试不及格)
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是一种基本的思维能力,能够认识到情绪是通过观点被事实影响的,是控制自己的第一步。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人生而知之,人非生而知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从健康到疾病,从无知到汗牛充栋。每一次的前行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对世界的探索。
知识就像一张网,每一个重要概念的获取,都是在这张网上编织了一个新的节点。这张网编织的越密,你能获得的新知识就越多。知识获取的过程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远。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像玩拼藏宝图游戏,总会有意外的惊喜,也许这就是好奇心的源动力。
从世界观到价值观,再到人生观。我们可以忽视它们,但它们从未远去,这三样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引领着我们前行,同时又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威慑着很多人的生命之火。如果你不能突破认知模式的限制,你是不能理解我说的话的。比如:“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并不能和好人画等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你需要有足够的认知意识去辨别他们,很累很苦,但看的清。就像塞弗的选择一样,宁愿活在matrix里,那是他的选择。
认知--视野
认知,不知道不了解的思想。
视野,不知道,没见过的事。
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高度的,你所学到的知识,思想;你所看的事,经历的事都将成为你认知提升的阶梯。这些阶梯组合在一起会砌成一座天梯,这做天梯会重塑你的三观,让你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当你站的越高,你所能理解的事就越透彻,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不过这仅仅是看透而已,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就像上帝不需要任何东西一样,包括崇拜,他已经足够伟大。假如你想获得什么,你必须像实干家一样去做。
行为、行为结果
诚然,人们的大部分行为都不是有意识的行为,不可能全都是理性行为。然而对于重大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思考再三做出相应决策。这一过程,不仅有来自认知的传导结果--观点的影响,同样受到外界环境的左右。行为本身,以及其能够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形成了我们的能力边界。这边界在大概率事件上是可以预期的。当然,同样也会因为群体的社会活动被放大。
我们行动的终极目的并非像看到的那样已知和明朗。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过“潜意识”的概念,在其著作《梦的解析》中大量提到人类梦境之于性的解释,从一个侧面确实能够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但行为本身更像一个黑箱输出的另一个黑箱,需要不断的探索。不过,我们能够把握的是行为的结果有一定的可预期性。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社会环境中,是可以预期行为结果的。
认知和观点的区别
观点和事实不同,观点和认知同样不同。
认知和观点的区别更像是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cpu+内存+硬盘+主板的区别。认知更底层更宏观、观点更可见更微观。同样,观点只能加载于认知之上,观点受限于认知,可以类比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
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观点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观点,必定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像前文提到的上学读书的例子,观点形成,必然导致你朝着能够达成目标的方向行动。定什么样的目标,必然源自于你对事物的一贯理解,也就是你的三观;同时受到客观事实、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最终凝结成你的观点,去决定行为的方式,影响行为结果的走向。
观点更像是一个单线程的程序,针对某一件或某一类事去执行某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条件达到,然后输出。
而行为本身、行为结果和行为影响又会进一步反馈到对事物的认知层面。这里我们可以利用贝叶斯定律去解释这个行为。当某一件事产生了好的结果,我们就会调高其在认知模式中的正向地位和作用,反之亦然。同样行为本身、行为结果和行为影响会对客观事实和外界环境产生影响,这影响很大概率上取决于个体的能力边界。互联网的出现放大了这种能力,加之不确定性,更加增大了负面事件,包括恐怖事件的实际威力的影响。
对于世界的理解
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我们很可能抱有自以为是的态度,是可以的。因为他离你有距离,有时间,那意味着,即便你做出错误的判断,不符合情况的决策,也不会对你带来多少伤害,因为那离你毕竟很远。
但是上述错判如果发生在对自身能力和自身环境的判断中,伤害是致命的,甚至是几代人都无法弥补的。你相信黎明已经来临,却从未想过阴天的事,你相信公主和白马王子在一起是个美好的结局,但那只是个开始。
一切才刚刚开始。
先知曾说过:“你必须选择”
2017年10月21日,一个不平凡的日子。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