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这本不错的书《自私的父母》,自恋型人格的父母对孩子造成的痛苦和不安。这类父母典型表现就是考虑自己,不考虑孩子,以自己为中心。作者在书中,也给予了方法,教大家如何去应对,以及修复已经由此形成的性格习惯。
刚看到书名《自私的父母》,我也很嘀咕,父母哪有自私的?
先让我们来看看几个典型的问题:
你是否不断取悦父母,而他们依然觉得你不完美?
你是否逃离不了父母的控制,即使你早已成人?
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就活不下去?
认为自己没办法改正缺点,没办法提升自己。
别人的需求比我的需求重要。
以上,也许,就是父母的自恋心理带给你的伤害。
自恋的定义不是评价性的,不是判断好坏,仅仅是描述一系列的态度和行为,揭示了一个人如何评价自己,一个人感受到与他人的分离程度以及如何感知和评价他人。
说人话:自恋就是成年人的自爱、自尊以及核心自我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几乎在所有的情况和场合下,都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持续、极端地关注自我,那么就是有自恋者行为。
比如:
亲密关系中的“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貌似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但他们之所以对别人那么感兴趣,不过是渴望讲自己的自恋幻觉强加给别人而已。
这样的掌控,最容易潜伏在亲子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中,都打着爱的名义,为对方好的幌子,进行操纵。很多时候,双方对此都无意识。
亲子关系中,常见的模式是:我对你这么好,为你付出一切,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对孩子不遗余力地付出,牺牲,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给孩子,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也建立在孩子身上,而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
用一切方式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事,不允许一点忤逆。一旦孩子长大,出现自我意志时,父母马上就受不来了,觉得天都变了。一定会用各种方式,让孩子屈服。学什么专业,靠什么学校,甚至交什么样的男女朋友。看着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愿走,父母就称心如意了,觉得一辈子没白活。
孩子通常的反应就是,要不然顺从,放弃自我,越来越取悦父母;要不然就是反抗,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保持自己认定的东西,难以信任被人,也很难建立有意义、令人满足的人际关系。
夫妻关系中,模式也类似:我对你付出,为你做许多事,你就该知道或则遵从我的需求和想法,否则就是不爱我。
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
从自己出发,做好自己。尤其是为人父母,最容易划不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很容易越界干涉、掌控,并轻易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只有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上,活出自己,让自己舒服了,才能让孩子舒服。
另外,如果父母的自恋行为已经对你造成严重的伤害,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父母是很难改变的,你要从自身出发,不断调整,发展出对自己、对别人更现实的期待。
凰后:80后,图书编辑。游走于职场与家庭的女汉子一枚,刀子嘴与豆腐心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