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自己一直没有写文章的,原因是心里面觉着如果要输出文章,必须是经过自己思考过的、对别人有所帮助的文章。这其实是受两个观点的影响:一个是利他的思想、一个是打磨文章的思想。
但是刚才自己思考了一下,如果只写利他的文章,那么自己随时而来的小感悟、小惊喜、生活小记录,便没有记录的方式了,这与自己写文章、记录生活的初衷,有些违背了。
另外,一直想着等系统地学习完成再输出文章。殊不知这样第一天没学完,没有输出文章;第二天没学完,没有输出文章;一个礼拜还是没有学完,没有输出文章......这样每天每天的一点点心理压力的堆积,就像是沼气的聚积,可能碰到一点火星,便砰地一声爆炸了。
今天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感觉心里的压抑终于有了出口,可以随心所欲地写点心里的想法了,畅快。
最近读到元认知方面的知识。自己对于元认知的理解是:元认知是对认知的再次分析。
认知:思考过程+概念理解
比如说上学的时候,解一道大题,在解析的过程成中,会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写出来,这个解题思路便是思考过程。
在写解题思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用到公式、定律,这些公式和定律,就是概念。自己对于公式和定律的理解,就是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
元认知:对于认知(思考过程+概念)的再次分析
比如说老师在批改卷子的时候,会看到学生的解题思路(即思考过程)有哪里不对:是考虑不全面,漏掉了一种情况呢?还是逻辑关系根本就不对呢?还是这个地方使用的公式不对、记错公式了?还是使用的定律不对,对定律的理解不到位,该定律不应该应用在这种场合的呢?
通过对于解题思路的审视,就可以找到对思考过程和概念理解有待改进、修正、精进的地方,通过这次认真改进,优化学生大脑中的认知,那么学生的大脑,就完成一次认知升级。
多次的认知升级后,自然就和原地踏步的学生的认知不一样了。一个认知越来越清晰,开始着手处理下一个问题;一个依旧认知模糊,下次照样出错。
认知是有等级的,借助于元认知的手段(对于思考过程的审视),认知便又上升一个台阶了。
小结:元认知应该转换身份后,以俯瞰者的姿态,审视自己之前的思考过程和概念理解。也就是对认知的再次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