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令人骄傲的是古代先哲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现”的爱国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美德等,都充分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思想具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直到今天还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2、人们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变,反映了人类不再愿意完全屈服于自然。氏族社会时期的人们相信,各个氏族源于各种特定的物类,大多数为动物,其次为植物,也有少数其他物种。对于本氏族的图腾物种,人们常加以特殊爱护。
3、孟子十分热衷于政治,自视清高。但是战国时代,各国都 追求富国强兵,没有哪个国君去理会他的“仁义之道”,使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只得像孔子寻阿门退居讲学。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大贡献是提出性善说。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而禽兽没有。
3、庄子的自然主义社会观。庄子虽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不希望过问政治,但现实政治却随时来干预他的生活。面对现实压力,庄子一方面主张屈从命运的安排 ,另一方面幻想出一个令人陶醉的理想社会。在处理天人关系上,说要顺从自然,不要对天有任何的违拗行动,因为“物不胜天久矣”,又何必去劳神伤身呢!这与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形成了鲜明对立。庄子不仅主张人不胜天,还十分强调 “命”对人的主宰作用。这种宿命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人们描绘出一个幻想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国的最主要特征是人完全回到了自然认为只有毁弃文明生活,否定一切礼仪制度,才能使天下归于安定。
4、墨家思想。孔墨是当时并称的两位大师,两家都是当时的显学。但是思想和行为方式而论,两家却是针锋相对的。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是新社会的追求者;孔子食不厌精,不辞养尊处优,而墨子则是恶衣粗食、身体力行的苦行者;孔子轻视劳动,视劳动者为小人,而墨子当过工匠,自称贱人;孔子是造诣很深的音乐宛,而墨子视音乐为应当禁绝的奢侈;孔子远鬼神,而墨子则相信鬼神统制着人事;儒家是理想主义,把理想的社会秩序定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的人生目标是“止于至善”,墨家是实行主义,墨子本人主张节用,也主张废乐,一生吃苦修行,努力行义。
5、黄老之学,是托名于黄帝之言,崇老子之术的一种哲学思想。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恬淡无欲。《淮南子》中强调皇帝无为,并不是要求皇帝什么也不做,也不是一种权术的玩弄,而是要皇帝不专制,决定 不是都由皇帝自己作出,而是在总结众人的智慧的基础上作出。就是说皇帝要靠众人才能有为。黄老思想,休养生息,统治者无为,正是人民的愿望。但清静无为毕竟是特殊情况下的政治需要,由于它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支柱,又不具备完整的治国方略,所以不能不随着时间推移而丧失生命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力的强盛,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汉初崇尚黄老思想的政治局面。
6、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虽官居史官之职,但《史记》的性质,实为私家著作。由于《史记》不像后世修史书那样过多地受制于政治压力、存在着太多的功利目的,而是寄托寄托着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文化憧憬,特别是在他受到冤枉、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对待后所体会的切肤之痛,使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强烈,这正是它成为史家绝唱的内在原因。司马迁及其《史记》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不仅是其开创了纪传体例,更主要的是《史记》中所体现的史学精神和历史思想。《史记》的历史精神就是“实录”,这是写史的最重要的原则。真实地记录历史是《史记》的卓越成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但司马迁的追求,并不是在于做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而是要做历史的裁判得,即所谓“成一家之言”。他记史论人,都 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有着深刻的感情涌动。在他的历史思想 中,颇具独特创造性的就是他对“天命观”的质疑和批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天人感应的基本思路。他认为天道 、人事有它自己的规律,不能由人的主观愿望去任意安排。善恶观只是从思想人民的道德信条。
7、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石。“天人合一”说最终是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他认为,天不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而且天给人类社会设定了一个最高权威皇帝,皇帝有代天实行赏罚的至上权威。季老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征服与被征服。”
8、汉衩的“重农抑商”,一方面有着对秦制的继承,一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就是表现为国家与富商大贾争夺经济命脉的控制权。这个思想和政策产生的后果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汉初统治者重农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强盛,特别是对汉武帝击败匈奴,奠定中国疆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抑商”的另一面却表现出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守性,人为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迫使商人不把资金用于扩大经营规模,而是转为投资土地,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对此后的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9、《颜氏家训》。颜之推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卑鄙、血腥的改朝换代后,认识到朝廷如此之黑暗污浊,自己的身家性命不可托付于朝廷。对他来说,为国尽忠、忠君赴难,既无价值又无现实意义。强调的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二是主张爱教合一,一视同仁;三是重视家族和谐;四是重视才艺学习。
10、二程的天理思想。二人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这是一个总括天地万物的理。其目的 在于用精神世界支配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把自然世界道德化。力图混淆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的质的区别,从而把君臣之道、父子之道也看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古长存的天理。他们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种统治秩序就是天理在人世社会的具体体现,各人在社会上都处于一定的位置,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不可僭越,这就是天理。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完全封建卫道士的宣言,深刻地反映了二程所提倡的天理,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道德锁链。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最博学的学者,也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学大师。他著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朝指为必读教科书;他的注解,被明清两朝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基本思想范畴是理,是继承二程的思想而来,也同时吸收了张载关于气的学说。
12、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被近代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
13、清初“工商皆本”思想。明朝末年“空谈误国”的腐败风气,已逐渐为求新、务实、经世致用的思潮所代替。在经济思想方面,从理论上肯定工商火来的人不断增多,他们把工商业的性质与作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
14、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空谈之学,一生研究都是和国计民生有关的经世致用之学。
15、黄宗羲近似“人民”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君与民谁为主人、谁为客人的问题。他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体。君主与天下之人的关系应该是“为”与“被为”的关系,即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君主只能“为天下”,而不能颠倒过来使天下为君主。为防止君主一人的独裁,他主张加重宰相的权力和扩大学校的职权,来限制和制约君主的权力。他认为,皇帝子孙世袭,但子孙不一定都贤;宰相是选贤而任的,所以能够补助封建世袭制度的不足。
16、徐光启的“兴农救国”思想。只有重农、光农,才能救国富国;兴农富国之路。是大农业概念,包括五谷、树艺、蚕桑、牲畜、家庭手工业。《农政全书》。
17、戚继光的练兵思想:一重视提高官兵的练兵的自觉性,二强调训练的重要性,三注重训练的实用,反对花法,四注重对军队士气的训练,五善操习,六战要练,七练心则气壮,八非严不克,九练兵之要,先在练将。
18、李贽的童心说。
19、《大明律》中的封建法律思想。影响最大的两部法律,除此,还有《唐律》。朱无璋是封建帝王中“儒法并重的一个典范”。《大明律》的显著特点,一是加重了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惩罚,以维护封建统治。二是整顿吏治重点在于惩治贪官污吏,缓和社会矛盾。三是加强了对经济关系的法律 调整,制订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立法,如钱法、税法、盐法、茶法等。朱当权以后,一面实行休养生息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另一面坚决打击不法豪强地主。这是《大明律》的指导思想。“治新国用轻典”,由时势决定也用重典。
20、陆九渊是心学创始人。陆和朱熹都讲“理”,但其义不同。朱主张性即是理,心不能是理,理是本体;陆认为心即是理,以心为本体。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陆反对朱区别天理和人欲的见解,朱教人要克人欲、存天理,以天理制服人欲,以道心指导人心。陆认为心就是道,是理,是宇宙,没有什么东西在心之外。
21、唐大宗的“任人唯贤”思想。一是不避亲疏,唯才是举。二是量才授官。三是用人务求精不求多。
22、科举。考试及格称为及第。这种以考定优劣的竞争机制,打破了魏晋以来以出身门第定优劣、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同时将选拔人才的办法,从人为的随意性向制度的规范化转变,有得于人才发愤图强、认真读书,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人才。
23、王安石变法失败。根本原因是君主的态度,因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政治地位和所拥有的权力完全是君主赐予的。
24、唐诗中的宗教思想。李白之于道教,杜甫之于儒教,王维之于佛教有代表性。
25、玄学。把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杂糅在一起,创立了“儒道合一”的唯心主义的玄学,以来论证封建礼教的合理性。即玄妙之学,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是其重要命题。名教即礼教,自然包括自然观和人生观。魏晋玄学要打破两汉以来封建传统礼教的拘束,主张放任自由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这才是符合自然原则、符合人性的。但是门阀士族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封建统治,对于偷规范就不能采取不关心的态度。就在现实生活中,便带来了矛盾。玄学家从哲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一切法则,以合乎自然为出发点。
26、桑弘羊的经济理论。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说他 刚毅果敢的理财家,不如说他是以“轻重”之术和“重商”理论出名的经济理论家。轻重之术就是以商治国的政策,此术把明夺巧妙地掩藏起来,是他主张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的理论依据。只要善施轻重之术,掌握了丰厚的资财,就有了治理天下的资本。桑的盐铁专卖政策,也就是通过暴力垄断主要商品,并利用行政手段人为地制造物价的起伏,所谓“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来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