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本人是媒体行业10年的老兵了,目前就职于分众传媒集团,基于分众给予我的光环,在媒体圈层里认识了非常多的朋友。早期工作习惯于把QQ当成工具,为了更有效便于工作交流,建立了行业QQ群“深圳广告精英俱乐部”(算是早期的社群运营了),会定时的组织聚会,认识、交流。微信广泛应用后,QQ群自然而然的演变到了微信群,正式成为了社群运营。
背景介绍完,正式聊一下社群运营。我所运营的社群是依托行业的,是属于媒体人这一个特定行业的社群,有着独特性。之前讲过前身是“深圳广告精英俱乐部”,现在的“广告菁英会SZ”!记得两年前是社群迸发的时代,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黑马会”,一时间各种会:天矶会、岭南会、大熊会等等,哈哈,也算赶了回潮流吧。当时想法就是要建立品牌,植入人心(典型媒体人思维),社群就是要做影响力。
500人群很快就满了,行业群独特性在于同行业的交流,其中就包括资源共享这样的需求,所以开始就会存在一定的活跃度。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一些乱象,例如乱发广告的,于是乎就要开始制定一些规则,管理团队就是三五好友,每天刷刷。
本群规则:
1、进群所有人统一修改群昵称方便交流,统一格式:媒体+实名。讲不定期进行清理。
2、不要私自拉人,拉人前先通过群管理确认,乱拉人会被一并请出。
3、本群发广告规则,每次需发不低于30元5人以上的群红包,以感谢大家支持,违者请出。
4、积极参与群内客户以及资源分享,每年必须参加一次群内活动。
5、禁止一切拉人行为,禁止漫骂人身攻击等低素质行为,保证和谐交流平台。
完毕
OK,那接下来问题来了,社群运营它的价值何在?
我当时思考的是以社群力量来推动行业发展(是不是有点虚)。我慢慢发现,社群也有分类,比如我创建的属于行业社群,还有兴趣社群、粉丝社群等等,它跟自媒体还是有一定关联度的。社群定位不同,运营模式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行业社群重点在于,交流、共享跟协作,对自身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兴趣社群,例如读书会,必须以高度的兴趣相投集成,我们所知的三近一反,也就是身份认同。黑马会是服务于创业群体社群比较成功的。
如何提高日活率是我始终没有研究明白的问题,于是乎,我放弃了。行业社群,因行业而聚的人群参差繁杂,没有共同价值观,了解了本质,就没有什么可纠结的了,所以社群的定位很重要。记得有次在一个小群里,有人分享了社群运营的经验,以及收费社群,让我茅塞顿开,感觉可以另辟蹊径。
于是“菁英会”会员制小社群应运而生,人员控制在20-50人,不会超过上限。会员要有高度的价值观认同,信任、共享、共赢是我们的底层逻辑,建立跟制定了更有效紧密的规则机制。
在此之前还是先把“菁英会”创始理念讲一下。所谓圈子,也就是讲每个人身边都有至少五个好朋友是无条件信任的,这样协作效率非常高(信任的介绍生意给你是无所求的,非信任的利益心会导致效率低下,不知道大家认可吗)。我们五个人是非常信任的人,为什么不能打通二度人脉(脉脉提出的),把五个人各自身边信任的人拉到一起,既是你认可的就是我认可的,从而形成一个稍大一点的圈子,我定义为小社群。
没错,“菁英会”是一个收费会员制的社群,每年都要缴纳会费,主要打造品牌效应,坐大影响力,从而实现跟多的合作可能性。 目前两年时间还是控制在20人,严控入会的标准。建立了【两库一平台】包括客户共享库,媒体资源库和供需平台,频繁组织线下会员活动,包括内部协作需求消化机制,增加了大家的粘度的同时也产生价值。别问为什么收费,没付出就没人愿意跟你玩,这块就不过多阐述了。
回到大社群,那大社群就没有价值了吗?有的,跟小社群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加大了量化,进行了分类管理来解决一些需求对接,又建立了N个500人的群,比如有招聘群、活动群等。大社群小社群我把他比作武侠小说里面的“外院”跟“内院”,外院可以对接很多的需求跟分配需求,还可以起到消息传达、活动召集的作用,比如我们“菁英会”会承办大型年度聚会活动(150人以上),同时有不错的人员还可以每年吸纳入会。行业社群,我们也就总结了这些,不像一些跨行业的社群,例如“山脉圈”可以对接跨行业的需求,不同社群都会有不同的玩法。以上社群的运营上我就粗略总结了一点点心得,当然显而易见我们并没有做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创新,需要更多的朋友能够给予我一些启发,让我们为社群经济创造更大的价值,感谢您的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