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体验》到《戈壁行者》再到《未来学校》,从普通成年人的视角体验到回到学生时代的未来,真实故事的再现,一步步地拉近了与影片的距离——这就是生活体验的缩影、重现。
2020年5月24日下午返校的途中,断断续续地观看了《巅峰体验》。18人,64天的骑行之旅,从上海到拉萨,一场不可思议的巅峰之旅。震撼人心的不仅仅只是巅峰时刻的欣喜,更在于这一路最真实的人心、矛盾、坚持、成长。只有穿越过最黑暗的地段才能迎来高光时期的云淡风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巅峰”,光靠个人力量,也许那座“巅峰”将永远都只是用以“遥望”的寄托。然而,想要倚仗一个团队的力量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当下,乡村教育的振兴就好比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每一位乡村教师都是一位心怀大志的骑行者,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然而,这一路真的太难了。
在18位骑行者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从激情满满,到热情被一点点地消耗殆尽,然后各种压抑喷涌而出。宣泄,才能放下。放下,才能继续出发!
2021年10月,《戈壁行者》让我明白了:人生欲要得以超越,必得经历“放下 坚持 重生 ”。
放下。 所谓的成长与突破,只有放下狭隘的自我——自我构建的象牙塔以及自我缔造的铠甲——才能接纳,接纳便是成长与自我的突破的开始!放下小我的执拗时,你才能跃上井沿,看到更广袤的天地。
坚持。放下才意味着新的孕育的开始,不愿选择的梦胎死腹中,就得坚持忍痛助其重生。也许,坚持的痛就像是海浪向岸边涌来,最开始来得平缓,不急不徐,随之浪头逐渐增强,越来越大,直至形成冲击海岸的冲天浪涛……
重生。没有新生来得轻而易举。不经历夜的深邃,又怎得破晓的明媚。
已经是第二次看《未来学校》了,每看一次,心都跟油煎般的焦灼。庆幸自己还没有铁石心肠,庆幸自己还能感同身受,有些自己正在经历,有些自己也以“看客”的身份陪同学生、家长们一同经历。他们的泪点深深地触动着我。我是家长,我也是老师。
每次听徐立导演说他的电影,都会不自觉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意义何在?“教育是所有的根本!”当听到徐立导演的这句话时,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些什么,肩上的担子似乎比先前的飘飘然加重了些分量。
曾经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理想萌芽的学校正在茁壮成长,曾经多少人引以为傲的固守糟粕正在一点点的被瓦解改良。
曾经,我们一路跌跌撞撞,错漏百出才慢慢成长,但老一辈告诉我们:不能犯错!不允许犯错。然后,我们知道了“做多就错多,不做就不错。”慢慢的,本来可以飞翔的羽翼逐步退化,退化成我们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模样,但这似乎才是符合固守的老一辈的期望。
终于,当我们成了父母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不自觉地沿用了曾经我们讨厌的育儿模式,我们一边嘴上说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一边又开始不断给孩子上纲上线,捆住他们的手脚。我们怕他们出错,于是好心地帮他们规避了所有尝试错误的可能。后来我们却又惊讶地发现,一旦脱离了我们的管辖范畴,孩子要么显得局促不安,战战兢兢、畏畏缩缩,要么一副魔丸转世的陌生的模样。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们爱错了?还是孩子真的变坏了?也许都不是。爱,从来都没有对错,错只错在我们用错了方式。孩子没有真的变坏,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探寻曾经断层的成长路段。
我们总在强调“能力”,然而能力从何而来?能力从经验中来。何为经验?一定得去尝试、去才能形成经验,而经验又会分为对的经验跟错的经验。在尝试之初,一定是错的经验多过于对的经验,而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却往往固执的不允许孩子们犯错。
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们不行,只是我们自己没信心、没耐心罢了。放下紧握的拳头,才能手握坦然的自由。阳光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