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点认为: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制约而发展的。物质和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是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如果都和自身同一,没有了差别,也就没有了发展。而比较思维就是人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在思维方式上的反映。
比较这件事可能是整个人生中都难以避免的问题。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会将你和别人互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好像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而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我们自己也会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有人认为自己和别人比能力不足,导致缺乏自信;而有些人则认为自己明明第比他人优秀但却总是得不到赏识。
但很多时候,大家的比较方式都不正确。大部分人对于比较这种事情都过于看重表现,而不愿意追寻其原因。就像孟子曾经说的一样,”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意思是如果不度量事物的根本,而只比较它的顶端,那一块放在最高处的一寸大小的木块,也会让它看起来高于尖角高楼。
孟子的观点放在当今给予一个科学的解释是,通过比较,对复杂而客观的现象进行分类,寻找其共性和差异性,区别出每个事物本质的规律;又通过比较,寻找各类规律之间的联系;再把这些规律进行归纳或演绎,最终求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比较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过程。当大家忽略了比较本身呈现出的最重要的根本原因,而是只去求得没有任何意义的结果,那这种比较也就完全没有了意义。
比较是一柄双刃剑。缺乏理性,只看结果的比较只会助长自身的戾气,让人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合理的比较却可以使人进步,让人主动吸取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而究竟什么才算是理性的比较?我就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下。
齐国国相邹忌身高八尺,而且身材挺拔、容貌俊美。有一天早晨他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齐国美男子)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更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去问他的小妾,说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向客人问道:“我和徐公相比,您认为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后来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但邹忌并未因此而沮丧,而是在晚上想这件事,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百座城池,大王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认为邹忌此话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所有的大臣百姓都可以上书劝谏,如果有道理的话就会给劝谏之人奖赏。这一做法使得齐国招揽了众多人才,并因此更加强大。
在自身与徐公的比较中,邹忌并没有因为妻子等人的夸赞而自满,也没有因不如徐公好看而感到自卑,而是从中找寻道理,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更是从这件事中领悟到了治国安邦的计策,这就是理性的比较。
由此大家可以看到,与他人比较并非只是需要得出一个结果,而是要探究其中的原因。父母比较孩子不是为了嘲讽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自己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是环境的原因还是父母自身的原因。
自认为没有别人优秀的话,那就更不能自我封闭、止步不前,而应在比较中看到对方究竟是哪些方面比你优秀,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做才是比较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个人懂得理性地比较后,他就能减少自身的负面情绪。从事物本身出发,追寻事物的根本,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不断完善自身,使自己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