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柒舟白领指南】,聚焦白领成长
其实,我一直想在知乎上问一个问题:鹿晗为什么会火?
也不敢问,怕被鹿晗的粉丝们喷死。
不过,还是忍不住经常问周围的90后,00后朋友,是否喜欢鹿晗?给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这么一个没演技,又不足够帅,没气质,为啥当初在毫无代表作的情况下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我认为,是资本方一直在娱乐市场大力打造“粉丝经济”和“应援文化”,努力营造出一种人人喜欢鹿晗的火热现象,买水军,有组织,有规划运作。
于是乎一夜间,莫名其妙的,如皇帝的新装一般,鹿晗就火遍大江南北,大家都不敢问“鹿晗是谁”,也不敢说“不喜欢”。
01
“鹿晗现象”背后的资本运作
一直想探究“鹿晗现象”背后的资本运作逻辑。
很多人不理解资本为什么喜欢流量明星?
答案很简单。
因为流量明星容易通过资本运作。
成龙多少年才能出一个?概率低且难以控制。
小鲜肉则不同,随便找个高中生签约,帅不帅没关系,只要听话,公司出钱送到韩国做“练习生”,培训,整容,包装,然后花钱刷流量,很短时间就能家喻户晓,火遍街头巷尾。
关于花钱买粉丝,做裂变,很多不入流的自媒体也是那套玩法,希望大家擦亮双眼。
简单说来:初期先培养一帮铁粉(种子用户),使劲捧他做裂变,随着初期种子粉丝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动,会影响一些没有判断力的大众跟风,进而再推进裂变出更多粉丝,这些粉丝又会影响裂变出更更多粉丝......
有了一定粉丝基数后就能自然生长,当然资方还会在一些关键点推波助澜,搞热点。等时机成熟,就赶紧趁着流量收割。全过程尽可能多的抬高流量明星的溢价,赚得盆满锅满。
这类流量明星,只要有千万粉丝,就能接下千万级片酬。轻松把钱从投资人手里转移成经纪公司的合法收入,而且,经纪公司都爱扎堆去霍尔果斯这类政策优惠地区注册,再配合阴阳合同,当初捧角儿的钱早就成百上千倍的回来了。赚了更多钱后,又能买更多粉丝,可以一直循环下去。
流水线生产,还能随时换鲜肉,总有一款适合你。
比起十年磨一剑去打磨一部好作品,哪有这种方式来钱快?!
打个比方,这种玩法就好比低价买只垃圾股,再用各种方式包装,找人放利好消息,不断炒高,再追涨,在最高点的时候抛售,圈钱,变现。
这套玩法最重要的是趁着热度赶紧圈钱,不断赚取这些人的最大溢价。
《上海堡垒》的翻车,是因为现在鹿晗已经不是小鲜肉了,也不在最高点,开始走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定位却一直没变。又不断有一茬又一茬新的"鹿晗"上来,比如某某坤。
“粉丝守恒定律”说明,疯狂追星的粉丝数量大体是不变的,只是从一个流量转移到另一个流量--流水的鲜肉,铁打的粉丝。
你以为当初为鹿晗玩命呐喊的人,和现在一夜间冒出来为某某坤出头的,不是同一波人?就是这么现实。
曾毫不讳言自己靠脸的李易峰都不断尝试转型,并终于及时在《动物世界》里交出不错的答卷,赢得好口碑,而鹿晗还一直高龄在小鲜肉的路上尴尬着。
有粉丝为鹿晗鸣不平,说《上海堡垒》评分太低是因为大家对流量明星有偏见。
我们来看鹿晗主演的片子在豆瓣的评分:
▲ 还在持续下跌中,这个分数可能都掺了水
▲ 这个剧应该已经是刷新豆瓣的最低分
▲ 由于时间早(鹿晗还未走低),勉强上了4分
何来“偏见”?
不是鹿晗自己演的《择天记》带来的?
不是刷新烂片底线的《甜蜜暴击》带来的?
面对辣眼睛的演技,还不能说句实话,说实话就是“有偏见”?
我们曾有多少次被粉丝灌水的分数骗进电影院?!
甚至知乎上有粉丝留言说:
“看了这部片,我特别想跟大家说不要去看,但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看过这部电影。”
鹿晗年年有,只不过是新人换旧人,相同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02
数据说谎
关于数据会说谎,这是我这个做了很多年产品的人最清楚的。
这不是我今天的议题,故不展开,只简单聊几点:
1. 数据本身就是错误。
数据可以被造假或误导。
造假就不说了,做过PPT的都知道,心照不宣。
我来说说数据误导,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深知大众可以多么轻易的被一些套路或手段引导,被利用,从而不断裂变出一个完全不真实的结果。
运作方法我在第一部分已讲,我一直对那些操作嗤之以鼻。
所以,流量明星早先的虚假繁荣只是个“误会”,央视也曾点名批评过流量造假,那些看似美好的数据,其实没什么价值。
2. 数据应考虑权重,而不能仅以量判断。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看。
问题:「数据会说谎」的真实例子有哪些?
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78400
罗胖也曾说过,
“我不看数据,数据是会骗人的,数据并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反馈,反而会误导我。”
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分析数据时,不应假定每个数据背后的个人素质是相同的。
我们有种错觉,认为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
事实上,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7年,我国的本科学历人数大概是9000万,与我们巨大的人口基数相比(2017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68亿),中国本专科学历在总人口中占比仅仅为6.49%,不到7%。
也就是说,在中国,如果你是本科毕业,那么,你在学历上就已经超过全国93%以上的人了。
所以,数据应有所权重,而非仅以量取胜,这就是我们在做产品设计时,会考虑用户画像,用户分群,否则结果会很可怕。
若以量取胜,精英的数量远抵不过乌合之众。
那么,喜欢在网上发声的群体,是否是你关注的群体?
作为一个互联网用户,我每次打开一些内容平台或读书软件,满屏充满了“霸道总裁爱上我”,“异能小XX”的推荐......我很无语。
你以为是通过数据推荐出的产品,但是,
你产品的真实用户真的会喜欢吗?
我反正不喜欢,所以,你又怎么指望我去花钱购买会员?
简单来说,大城市尤其是很多高学历白领都在忙着奋斗,很多行业工作节奏很快(如互联网,金融),不喜欢也没空在网上发声,更没兴趣引导大众。
那么,资方用2块一单,3块一单找来的,往往是些没稳定工作,没事做,又缺钱的群体。
--若仅以量统计,最后出来的结果,可能只是一帮闲人注水的结果,而并非体现真实用户的表达和内容偏好。
在抖音等直播平台尤其明显,各种高粉视频,充斥着辣眼睛的审丑情趣,无聊,恶俗,低俗。
所以,请资本方考虑,网上活跃的个体,与线下去影院买票的个体,是否同一波人?
--这就是为什么鹿晗有6000万粉丝,却依然拯救不了票房的原因。
03
有多少资本都被烂片打水漂
且不说其他烂片,就拿这部《上海堡垒》举例。
之前有媒体称上海堡垒投资3个亿,鹿晗拿走了1个亿,另外还有舒淇的片酬,这3个亿还有多少留给特效,宣发?其质量可想而知。
该文之前的截图如下:
▲ 目前该文已被删除
虽然现在有限薪令,但以电影的拍摄周期及后期制作,鹿晗在接该片时,限薪令应该还没出(据说这部片是“精心打磨”了X年之久)。而且,我有几位圈里的导演朋友,所以,对流量明星的片酬定价多少了解,这个数据应该是可信的。
几年前,我和一位导演吃饭,他正筹划拍一部剧,让我猜鹿晗的片酬,我大胆猜了很多次我认为的“天价”,但还是被他报出的数字震惊了。
我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他很无奈的表示,每部戏只要有流量明星加入,成本就会巨大,而且大部分被流量明星拿走,那么,剩下的留给编剧、特效等成本还剩几块钱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内容才是一部剧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而砸重金的戏,却到编剧那里只能找几个写手给最低的工资,这样的内容能好?
写出来的对白毫无逻辑,病句连篇,最后,聚集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却拍出一堆文化垃圾。
知乎上,网友的评价是:
“《流浪地球》打开的中国科幻的大门,一部《上海堡垒》就把门关上了。”
居然烂到导演公开道歉的地步。
对于他的道歉,我在知乎上的回答是:
“这部电影还是有价值的:证明了靠流量小生割韭菜收智商税的路行不通了,若能警示后人,也算是功德一件!
希望这部片,能帮忙关闭流量小生拍电影的大门。”
04
是你能力差,还是我品味低
如此恶性循环,最可气的是,这帮人还把自己能力差的锅丢给观众,一脸无辜:
“不是我能力差拍不出好电影,而是观众欣赏水平太低,素质太低,我是为了迎合你们大众。”
就像不少废青常自我标榜:
“我做啥就能成啥,不是我能力差做不到,而是我不想要。”
请你先做成哪怕一件事,再说这种话。
▲ 我一直很喜欢的一部片
事实上,《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作品的成功,以及近期《哪吒》票房破30亿就能证明观众的品味。
观众不是欣赏不了好作品,好作品,诚恳的作品大家都认为好。只是观众很可怜,这么多年一直忍耐烂片,是没得选,还被扣上品味低的帽子。
很多年前,看到《打,打个大西瓜》就非常喜欢,没想到中国动画片能做的这么好,一直喜欢至今。当我得知《哪吒》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对于这部片的成功,我毫不吃惊,他实至名归。
用“大IP+流量明星”打造影视剧那套早该凉了。
靠投机,割韭菜收“智商税”的时代已经不在了。
对于烂片,我们坚决不买账。
希望《上海堡垒》的超低分能让他们清醒:
演员们踏踏实实提高演技才是硬道理;
导演们将精力放在更优质的内容上,多几个像李安、饺子那样的导演,诚挚专注,才是正道!
期待着,中国电影市场能出现更多像《打,打个大西瓜》、《哪吒》、《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好作品。
请不要再浪费国人的钱,制造文化垃圾了!
-End-
支持国产动画,让资本流向更优质的内容,扶持像饺子那样优秀的导演,不要让他们为拍戏挨饿。
大家如果觉得我这篇文章不错,请帮忙转发,为更多好导演发声,感谢!
声明: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