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电影里的小人物添了新丁。
章宇,Sir写过,带着热血青年的荷尔蒙,搅拌着骨子里的自卑与不屈,卸骨为刀。
可以说,他更新了我们对“小”的既有印象。
国产片越来越关注“小”、分拆“小”。
比方说王宝强、黄渤,经得起大特写的“丑角”,他们脸上的沟壑,是人善被欺的渺小。
又比如徐峥的角色,是精致走向衰落的一面,要么是钱没了,要么是爱没了。他的脸虽然一直圆润而光亮,但生活“呲溜”一下,就把一些东西偷走了。
又比如沈腾,世故与圆滑的寓言体质,命运总是当面儿削他,在变年轻变富有的过程中逼着他吃后悔药。
但还有一个人,我们经常不会主动想起。
长得不丑也不帅,脸上散发着一股子倒霉味的侥幸。
怂,内心总是灰丢丢地衡量着利弊。
很不成熟,总被一些性幻想打回原型。
很多人一下反应不过来……哦,是你!
第二下才反应过来……哦,是我啊。
哪有这么复杂的小人物?
有。
他反而是最单纯的。
从小看天气预报长大的,筷子的一支——
肖央。
Sir没好好聊过他。
正好同事@法兰西胶片前不久在北京约上他,坐下来聊了会银森。
他有爆款,而且都是因为“小”而爆,Sir好奇的是,他皮袍下的“悲怆至极的黑社会大哥,穿上了妹妹的衣服,涂上了妹妹的口红。
有人觉得好笑,但笑笑又觉得想哭。
相拥的幻觉中,远处一颗陨石坠落,世界毁灭了。
这只是一个翻唱MV而已,但其中玩出的滋味,电影里也很少见。
于是就有了在温柔中藏刀的第三部,《11度青春之老男孩》。
至今,豆瓣8.5分。
不用过多描述,那是一个情怀消费红利期里,最有变现潜能的创作。
喜感的绝佳节奏。
悄无声息的高速叙事。
还有对常规“煽情可耻”的迎难而上。
它重新书写了老男孩的定义,完全征服了大众。
“孤独是人类最可怕的一种刑法。”
顺着这句话,肖央特正式地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死了,到上帝那报告,上帝问你最后还想要什么,他说我想要海边一大房子,能一眼看到最美的景色,房间里放满我需要的东西,我喜欢世界上最美的器物,我在那里生活。上帝说,好。他就住进去了,很开心,几十年后,上帝又显现在他的房间里,这人快哭了,说你终于来了,快给我一个人吧,我要跟人说话,我要跟人交流,这哪里是天堂,这分明就是地狱。上帝说,这就是地狱啊。
《11度青春之老男孩》达成了一次链接。
肖央,和一切进入青春缅怀的群体的链接。
他的小人物,和几个年龄段的人们产生了默契,简直如鱼得水。
2、中年困惑半身油
《11度青春之老男孩》能成,是因为那种孤独感,肖央反复打磨过。
拍小人物,关键不在于对逝去叹息得多精确,而在于对逝去二次争取的努力。
它总是和“燃”挂钩。
好景不算长,当故事发展到《赢家》的中产阶级困境,不妙……刚过30岁的肖央还没想透彻。
他这次没找到大众的默契点。
两部青春感恩记《父亲》之《父女篇》、《父子篇》,明显有点在《老男孩》的基础上重复自己,这样的创作当然会走进死胡同。
贪多又嚼不烂,他同时还在筹备长片电影处女作《老男孩猛龙过江》……
这一发过后,肖央的短片小人物时代宣告终结,连组也散了。
其实短片时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团队,因为我拍得比较密集,比如说拍广告,建立了一个大学同学的团队。那些《老男孩》《赢家》《父亲》都是那一两年拍的,团队比较稳定。拍《老男孩猛龙过江》的时候,基本上就换了一批电影团队,换了一批香港人。
这个香港人,就是武侠片宗师张彻钦点的香港最后一代武侠接班人,李仁港。
不用猜,《老男孩》把李仁港看哭了:团队,武行,都给你们用!
结果,肖央本人却有点错落。
《老男孩猛龙过江》的问题是,屌丝遇见超级杀手的故事,没人信。
“我发现不嗨,我不嗨这个东西,功夫电影做了那么多年了,我觉得这个不是我想要表现的。”
那不属于小人物的轨迹。
那只是一种添加了花边的传奇故事,小人物,终于在套路中尴尬了。
肖央做了个决定,回归表演,从中抵挡自卑。
这就有了《情圣》,一部让肖央正式变成演员的电影。
而他此刻的年纪,也正好到了《赢家》时期。
其实,“中年危机”这个词就好像“政治正确”,已经被嚼烂到失去了本意,毕竟任何危机,首先都是人的危机。
把一个渣男演得可爱,和道德结下梁子,却和现实接上地气。
《情圣》让很多女性看得不爽,肖央承认,克拉拉这个角色道具属性过强。
克拉拉,闫妮,徐冬冬
但肖央的表演,让这个属性变弱了。
加上一个真正的道具,双面镜。
地下停车场怎么会有双面镜?因为地下停车场象征着肖央这个小人物七年之痒的庇护所。
肖央这一笑,是在自己无趣的循环中,发现了(克拉拉)那样有趣的生命。
接下来是表情七重奏。
面对“挑逗”,肖央给了一个左看右看、“为什么是我”的表情。
克拉拉“挑逗升级”,肖央“你敢上我就敢要”,但又一只手捂住嘴,这话我可没说。
克拉拉爱神射击,“piu”,肖央一机灵,给了一个哎呦喂的小跳,继续追赶。
人没了!别介啊!哦还在这呢!
克拉拉继续精灵跳,肖央跟着,心里默念,你可真淘气!
大招来了,距离拉近……可是肖央并没兴奋,反而愧疚起来。
这一刻,小人物的幻想终于在瞬间回到现实。
啊!这……又不淡定了。
走进电梯——一条通往现实的道路。所有幻想在这一刻关上了门。看见电梯里也有一扇镜子了吗?
它映照出的,是现实里每个普通人的背影。
这场戏成了《情圣》的定睛戏,因为它还有一扣。
在电影结局,清除了欲望的肖央,再次在双面镜这里止步不前,但他走到了镜子里。
他成了“赢家”,因为他终于撕掉了中年人被社会强行贴上的标签。
据说徐峥看到这站了起来说:高级呀,这电影解决了《港囧》没解决的问题!
怎么平衡“渣”与“爱”。
肖央说,这次之后,他又找回了表演的信心:
“我从一个业余表演爱好者,变成一个专业演员,其实我觉得也是在贴近自己,过程是诚实的。你会发现演戏这件事是可以通彻表达爱与恨的,以前自导自演的时候没有做到。”
其实与其说我们在聊表演,不如说在聊人心。比如肖央时不时无意说的一句,会让你发觉他关注的重心总是人群。
“只要你还在乎一点点别人的感受,做出来的东西不会是负面的。”
说到这,他掏出一瓶药含了两片,貌似精神了点。
我说你嗑什么啊,喉咙不舒服?
他说这是肝药,最近熬夜多伤肝,肝不好精神头不好。
说到这,他又泄了几句新片的密:
药,有时不是你得病了才吃。
而是你吃了,才敢放心得病。
药在杀人,这是《天气预爆》闯下的“惑”。
3、最丧之日有活路
肖央,从16岁离开河北,基本一直生活在北京。
之前和北漂一样,每年寒暑假回家,这些年把父母接来,就基本不怎么回了。
我现在生活状态就是《天气预爆》最开始的状态,每天工作完了开车回家,经常要穿越大片的雾霾,心情也不知道被什么东西遮盖住了,也有一种巨大的不安,这种气氛不明朗,而且这个时代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它是中国人几千年都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正在体验着几千年没有过的一种体验。
兴旺的凋落。
像《老男孩》里成年后的肖央,车里听着广播GDP数字,车外看到的冷漠人群。
肖央透露,自己也找过心理医生,可他的心理医生还有一个心理医生……
每个心理医生都有督导,就和医生容易得传染病是一样的搭理。情绪是传染的,每天一帮人给你吐苦水,心情怎么会好?所以心理医生过一段时间也要去看心理医生,互为督导。
也许最帮助肖央的,还是电影里这种迷茫的、逆来顺受的小人物感。
下雨了,就被雨浇了,刮风了就被风吹了,你不能风大绷着,绷着受不了了,你首先得顺从这些事情,你要接纳,关键就是当世界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你还是不是能够喜欢它,你还是不是能够享受在破碎的世界里。
这件事自己清晰了,才能去了解别人的处境,他现在从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我不太会把这个东西带给周围的人,这岁数了,已经学会自我消化了。
再看看《天气预爆》里这种特效,竟然有了一点恻隐之心。
小沈阳在《天气预爆》里演上代雷神。
他用雾霭遮住天眼,吸取人间精华,全片唯一反派,代表了强势的“恶”。
小沈阳一贯的气质是谐星。
可也不知怎的,肖央偏从小沈阳身上,看出了他心中有“戾气”。
我觉得他有一种,压抑很多年,终于能够成功的狠劲。你知道最开始他演二人转的时候,那是非常底层的,东北什么环境啊,受虐,舞台上演着,底下人骂着滚,但你还得演,上电梯里,又碰到那个人,近距离再骂一通。他真的有过很底层的苦。今天终于扬眉吐气了,你们过去欺负我的人,你们过去瞧不起我的人……我这么一跟他说角色,他马上懂。
演完这一通,小沈阳年轻时落下的病根算是治了。
当肖央红了,再回忆小人物的感受他说,老百姓看大人物或名人,都以为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深谋远虑。其实呢,大多数还是顾头不顾尾,惶惶不可终日,都是水来土掩、也可能掩得一塌糊涂的普通人。
“他们也就靠本能在这里解决问题。”
正逢影视寒冬,肖央看得很开,“大环境再不好,人心渴望被滋润永远都不会变的,拍电影能够解决这件事。”
《天气预爆》让他觉得在导演这个学问上入了门,但也是一种试探。
我不清楚,眼前的肖央还存有多少悲观。
悲观是理性主义,理性到了顶点,人一定悲观。
当年他的小人物,有着向死而生的魔力。年少时的卑微,现在全转化成宽容。
这可能是小人物变成老人物后,应该走的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