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
匈奴呼韩邪单于得到郅支单于被诛杀的消息,且喜且惧,上书申请入朝觐见。
[点评]
呼韩邪单于听到郅支单于死的消息时是“且喜且惧”,喜的是自己最大的劲敌没了,惧的是汉朝现在过于强大,西域诸国全部臣服,自己没有抗衡挑战汉朝的资本。所以他选择了和亲,只不过这次和亲与以往不同,是匈奴主动要求和亲。从西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开始,刘敬向刘邦建议与匈奴和亲,当时的情形刚经历了白登之围,汉朝实力不如匈奴,只能采取这种策略。但现在与匈奴和亲是匈奴为了找个靠山,不可同日而语。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让他做汉朝女婿,让他能更加亲近。皇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
[点评]
《资治通鉴》这里写王昭君出塞非常简略,《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略多一些,摘录如下: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呼韩邪单于非常欢喜,上书说:“我愿永远为汉朝保护东起上谷、西至敦煌的边塞。请朝廷撤销边境防务,使天子的小民获得休养生息。”
元帝把呼韩邪单于的建议交给官员讨论,参加讨论的官员都认为可以接受。元帝的侍从官(郎中)侯应了解边塞情况,认为不行。
元帝问原因,侯应振振有词地说:
“周朝和秦朝以来,匈奴暴戾强悍,不断侵略边境。我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受匈奴之害最严重。据我了解,北方边塞东到辽东,外有阴山,东西长一千多里,这里草木茂盛,禽兽众多,本来冒顿单于凭借险要出入的地方,他不仅在这里制造弓箭往来为寇,还以这里作为苑囿(古典园林的早期形式。汉代以前在圈定的范围内畜养禽兽,蕃衍草木,供帝王狩猎游玩,称囿),直到孝武帝北伐,将匈奴赶到大漠以北。在这一地区建立城堡,修筑道路,兴建城池派军队驻守,边境才比从前稍微安宁。漠北土地平坦,草木稀少,沙漠相连。匈奴前来侵扰,缺少隐蔽之地。边塞之南道路深远,山谷起伏,往来十分困难。边塞老一辈的人说:‘匈奴丧失去阴山之后,每次经过那里都伤心痛哭。’如果撤销边防,对夷狄人非常有利,这是不能答应的理由之一。
现在,皇上的恩德宽厚,如天一样覆盖匈奴。匈奴人得到了拯救,才能活了下去。所以呼韩邪感激救命之恩,叩头称臣。不过,夷狄人穷困时谦卑顺从,强大时骄狂横行,这是他们的天性。前些时,己撤除了外城,减少了亭、燧等军事设施,现在的边防军仅仅负责瞭望、烽火报警等事。古人居安思危,边防不可再撤除,这是理由之二。
我国是礼义之邦,有刑罚的惩处,愚昧的小民还要犯禁,何况匈奴单于呢!呼韩邪能绝对保证他的部众不违犯规定吗?这是理由之三。
即使是在中国境内,还在水陆要道设立关卡,用以控制封国王侯,使做臣属的断绝非分之想。在边塞设置亭障,屯田戍守,不仅仅是为了防备匈奴,也是为了各个属国的降民,他们本来是匈奴人,恐怕他们念旧而逃亡。这是理由之四。
近年来,接近边塞的西羌部落与汉人来往,我朝的官民贪图财利,掠夺盗取他们的牲畜,甚至强占他们的妻子,因为这些怨恨,激起他们的叛变。现在如果撤除边防军队,可能发生这种因欺侮而起的纷争。这是理由之五。
过去,从军的战士很多人留在匈奴没有回来,他们的子孙生活贫困,有可能大批前往匈奴投靠亲友。这是理由之六。
沿边一带,奴仆女婢忧愁悲苦,想逃亡的人多,都说:‘听说匈奴生活快乐,无可奈何是边塞的监视太严!’然而时常仍然有逃出边塞的人。这是理由之七。
窃贼与强盗凶暴狡诈,结成团伙触犯法令,如果追捕过急,就会北逃匈奴,这样就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是理由之八。
自从沿边设立要塞,已有一百多年,并不完全用土筑墙,有的利用山岩,有的利用石木,有的利用山谷,有的利用水峡,稍加连接增补,征调士兵、刑徒修建,长年累月,用去的劳力经费无法计算。我担心主张撤除边塞的官员,没有深刻考虑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想暂时减少戍边的负担。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如果突然发生变化,而边塞已经破坏,烽火亭已经湮没,还要再征调士兵修建。可是,百余年累积下来的工程,不可能马上恢复,这是理由之九。
如果撤销边防,废除边境上用于伺望侦察的土堡,匈奴单于必定自认为保塞守边,对汉朝有大恩,将会不断请求赏赐,如果稍有失望,那么后果就难以设想。引起夷狄与汉族感情上的裂痕,毁坏我国的防卫。这是理由之十。
由于以上十项理由,我认为撤除边防不是好策略!”
侯应的奏章奏上,元帝下诏说:“停止讨论撤除边塞一事。”
派车骑将军许嘉向呼韩邪传达口谕,说:“单于上书,愿撤去北部边塞边防部队,由单于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保卫边塞。单于向慕中国礼仪,所以为我中国人民计议甚厚,这也是长久之策,朕十分嘉许!但是,中国四面八方都有边塞亭障,不是只有北边才有,也是为了防备我们国内的奸邪放纵之徒,不要出去祸害别人,所以,申明法度,以为震慑,让天下专心、定心、安心。对单于的一番好意,朕绝不怀疑。但是怕单于不理解我为什么不撤去边塞,所以请许嘉给你说明白这个道理。”
单于道歉说:“我愚昧,没有想到这些重大的谋划。幸亏天子派大臣告诉我,待我这么优厚!
[点评]
在这次和亲的同时呼韩邪单于提出要求汉朝撤除边防以改善两国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朝中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可以,这些人肯定是收了呼韩邪单于好处要么就是蠢货,主父偃给汉武帝刘彻的上书中曾指出“国虽大,好战必记;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是没有和平可言。
幸好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叫侯应的人上书说了十条不能撤除边防的理由,这十条是:
第一,示夷狄之大利。将利益全部留给匈奴。
第二,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然也。匈奴人反复无常。
第三,匈奴单于无法约束他的部属。
第四,设立边防不仅是为了防范匈奴,还为了移民区的居民(诸属国)。
第五,汉朝官吏侵占边疆部落的利益,撤除后他们之间会发生欺骗诬陷,纠缠不清的纷争。
第六,造成大批老百姓去匈奴寻亲访友,造成社会混乱。
第七,边人奴婢愁苦,很多人会借机逃跑。
第八,会成为强盗匪徒、地痞流氓逃跑的通道。
第九,边防建筑都经过长期修建,一旦废弃,则累世之功不可卒复。
第十,匈奴一定会制造小的摩擦,进而激化,开夷狄之隙,亏中国之固。
其实综合一下,可以发现,撤除边防就是自毁长城,一旦汉朝发生内乱或者匈奴出个野心家,战事一起,匈奴直驱南下,毫无阻碍。所以后人对后晋石敬瑭为了自己的利益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给辽国垢病不已,造成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侵。
呼韩邪单于称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名叫栾提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
[点评]
昭君出塞的故事不仅被载入历史课本,更在影视剧中重现,她对汉匈之间的和平局势所做的贡献为世人称颂。
东晋的杂书《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当时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王昭君入选其中。从全国征集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逐一亲视,便由宫廷画师画成肖像以供御览。宫女们为早日得到皇帝宠幸,争相向画师行贿,以求将自己画得更美些。王昭君生性耿直,不肯行贿,所以被画师毛延寿丑化,并在肖像面颊被点一颗丧夫落泪痣。五年后,匈奴王呼韩邪携贡品来长安朝拜,提出和亲的请求,汉元帝同意,王昭君遂自请愿嫁出塞。依照朝礼,汉元帝召见即将成为匈奴王后的宫女,方知天下竟有如此绝色佳人,随即追究画师毛延寿,并一怒将其杀之。
《西京杂记》中提到的画师并不止毛延寿一人,还有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人,均在同一天被杀。至于丑画昭君的画师是谁,书中并未交代。不知经历了怎样一番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总之自此之后,画丑昭君的罪名就落到了毛延寿的头上。
究竟是否毛延寿画丑昭君,正式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后人的杜撰,给世人留下了一道难解之谜。
王昭君凭借这次和亲使她成为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人物,也被民间评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