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心理相关工作多年,总结出一个规律,找我咨询的人都有很强的求助动机,不论是个人成长问题、夫妻感情问题、亲子问题还是社交问题,他们都想直接找我要答案:你告诉我该怎么做,或者:你告诉我,这样做可以吗?
他们期待从我这里求得一副“良药”,可以短、平、快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和他们预期的不一样,我没有答案给他们,答案在他们自己心中。
1.
一对夫妻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妻子的诉求是,让咨询师告诉她要不要离婚。她对婚姻不满意,在离婚、不离婚之间摇摆。丈夫的诉求是保住婚姻,并发誓:只要妻子不离婚,保证答应妻子的一切要求。
夫妻间存在的问题是丈夫经常承诺,却总是做不到。为了维护形象,就撒谎,逐渐失去了妻子的信任。来到咨询室,丈夫依旧信誓旦旦表示:为了挽回妻子的心,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随着咨询的进展,发现妻子内心不想离婚,而是严重缺乏安全感。要离婚的姿态只是震慑丈夫的手段,她真正的期望是丈夫不再撒谎,一心一意过日子。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丈夫,其实只要承诺自己能做到的,给妻子营造安全感就可以。
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后,妻子不再吵着要离婚;丈夫也明白了不能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诚实对待妻子,不再隐瞒,给妻子营造安全感。
2.
一个学生情绪低落来找我,哭诉学习成绩下滑,要解决学习成就问题。随着谈话的进行,发现真正困扰的她的不止学习成绩,还有人际关系问题。她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三角友谊问题。再深入了解,核心困扰是自己与其中一个朋友的相处问题。
朋友性格外向、不拘小节,自己敏感内向、容易受伤。自己好心帮朋友分忧,朋友却不领情,要独处。她坚持帮忙,朋友竟然嫌她烦。她很受伤,一直以为朋友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通过咨询,她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没有理解朋友的感受,而是将自己的关心强加给朋友。
咨询进行到这里,她恍然大悟,明白了以后要怎么做。真正的关心是朋友需要的关心,而不是自己强加给对方的关心。
3.
这两个例子,咨询师都没有按照他们最初的期待,给他们答案。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明白接下来要怎么做,做什么。
咨询师只是帮助他们看清自己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咨询师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来访者平时看不到的盲点。咨询师又像一根拐杖,在你困难的时候陪你走一段艰难的路。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自己手中,要找到这把钥匙,就要探索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人们往往忽视自己,不敢直视内心的需求,缺乏自我探索的勇气。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外界、投放在别人身上,为外界的风吹草动而开心或烦恼。把情绪的开关交到别人手里,自己成了被动的承受者。
其实,每个人的主宰都是自己,自己有选择的权利。看清自己的需求,重视自己的存在,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自己才最清楚自己要什么,咨询师是镜子,是拐杖,帮助你把路看的更清晰,帮你走的更稳健,但是脚下的路还得靠你自己走,无人能替代;选择要自己做,后果也要自己承担。
答在问处,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