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事情放不下。 分清楚这个事情在当下的状态,是紧急重要还是一般的层次。背后原因是什么,为何自己一直放不下?放不下的后果就是不断占用记忆空间,进而影响情绪和意志力,从而降低自己做事情的水准和效率。若是此事情实在解决不了,那么就将它放入未做的list,先将它在当下彻底清空,然后等待时机慢慢将它“复活”。 另一方面是当下的事情,内心深处并没有将它分解到最小的可执行和调控的状态,若是它很清晰,很好上手,那么你就会很快的进入状态去解决它。这个方法论就是将任务全部分解到每一步,然后附上相应的完成预估时间,之后全身心的去一步步解决掉,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最后先将主线的内容全部完成掉,然后再返回来去修剪枝干。这里要注意最不可取的就是一开始就陷入细枝末节,那么整体的进程和思路就会被全部打乱,一旦失掉大局节奏感,那么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很多畏难的情绪。当然如何保持专注度,以及专注度能保持多久也是个问题。专注度日常要去刻意锻炼,一定强度的身体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对耐力和持久力会有提升。身体是1,若没有这个1,其他事情都是0。
思考其实很简单,无需将它想象的过于复杂,素材就在生活中,将生活中的点滴观察和思考凝练成文字,让自己更清晰的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更正式,更科学的去对待自己的内心。 在看文章和书籍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然后随着思路一点点往下思考,然后再去看作者的思路是如何一点点展开的,那么自己所思考的漏洞和作者的缺陷也就可以很好的一步步去predict和察觉出来了。最难的部分是自己不去思考,只是去看,那么效率和效果必然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这可能也是拉开很多人做事效率的主要原因。思考究竟是什么,如何去诠释这个词语,因为它覆盖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是做事情成功的原则,也可以是方法论。那在我的行动方式中,它就是抓取关键概念,然后顺着关键概念去一步步展开,最后再和作者的主体思路去比较,就这么简单,也是提升最快的一条学习之路。依靠这种方式,也能帮助很快甄别出好书烂书的区别。当然一开始你可能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展开,那么当你“痛苦”但努力沉浸在这个思考过程中的时候,这个思考方法论就会很快给予你正能量的反馈,当你尝到了甜头之后,必然就会将它转化为你记忆中的经验,经过多次思考历练,这种记忆的痕迹就会形成大脑中的沟回,然后帮助你建立起所谓优秀的思考习惯,进而将它内化为你自己日常的行为,你也就不会再感觉到费劲和无力。有些弯路是必须要去走的,在某一个阶段你可能觉得它浪费掉了你的时间,但是只要你能不断的坚持思考,在某一个关键的节点,它就会像个“小怪物”调皮的向你招手,同时让你感觉到舒爽的是你的回报值达到了很大,甚至超乎了你的想想。
随时随地将所想到的全部写下来,之后再去按照逻辑去一点点整理修正,那么这种心态就不会让你去畏难和拖延,甚至会是一种很愉快的正反馈,因为你将会迫不及待的看到自己并不完美的成果,然后再看着它一点点被你变得更好。这是一种很棒的体验,尤其当你看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和提升,感觉到思考变得越来越容易,思考无处不在,记录无处不在的时候,你的生活质量将会变得越来越好,事情在脑中越来越清晰,而伴随着思考,你的整理和修正,分类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也会不断的提升,所以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去引用自己以往整理的论据,要不然自己的能力就不会被全方位的提升,也就是说信息整理归类提取的能力就不会被随时激发出来。总之一点,在做中去享受它带来的提升和改变,内心真正愉悦的去看到自己的改变,这才能给与自己最根本的提升。
很多时候会觉得无力,会觉得信息太多,而自己的接纳和学习能力不足,也会造成拖延和不断浪费时间去刷毫无用处的网页,同这个阶段“镜像神经元”也在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和郁闷,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拿周围的人群和自己在做比较,不论这种比较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的,有没有认知缺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考验自己的思路是否足够清晰了,若是自己足够清晰,就会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在现有的阶段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未来努力后能做到什么,在自己的知识架构内,哪些事情对于自己很有难度,要需要多长时间去补足“信息鸿沟”,从而去接近于那个想做的事情。那么下一步就要去专注于这些信息鸿沟,通过内化的那套方法论去攻克它,进而去实现最后的跨越。
人为何永远做不到任何时候都很自信,尤其是看到更优秀的人出现时,不论是外形还是整体实力,因为总有不断的优秀人不停的出现在不同的阶段,所以导致了不断的焦虑和危机感。
将关键概念的最少必要知识,然后将这些最少必要知识去上下游不断拓展,就会很快的去了解这个领域的全局。知识由不同或者相似的概念上下勾连,不论是以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形式,它是什么,不是什么,最后形成知识树和网状结构,学到后来任何学科都具有相似的特点和架构,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思维方式是大同小异的。 都是由一般到具体,那既然核心方法论和概念就是这些,那就直接去解决自己专业体系里的问题。运用最少必要知识去不断的演绎自己的事情,学习别人就是看别人是如何去利用这些最少必要知识进行自己系统知识演绎的方法,因为在运用的过程中必然每个人理解和掌握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进度和所处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大牛:最少必要知识很过硬,去提供元知识,或者是元方法论,进而其他人运用这些元知识和方法论去进行下游的演绎,这就如同生物链的结构。如何去抓取这些元知识和方法论(技术),这也是创造知识,并将其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也是国家为何鼓励原创和基础研究的价值所在。因为它为其他应用学科提供了元认知,而这种竞争力却是最根本的,无它,国家的原创性就必然会受制于人。
学会分享,在没有状态时,学会和别人去分享自己的内存,因为分享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如何将最本质和底层的元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抽离出来提供给对方,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和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去做出真正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具体到一个学科,这个学科对人们真正有用的价值部分是什么,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什么问题是目前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是否在抓住关键的同时,学习如何将它去分解成为不同的阶段,一点点去细化然后去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