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所思 为政篇(2.1 、2.3)
【原文】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①。”
【注释】
①北辰:北极星。共(gǒng):同“拱”,环绕。
【翻译】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引导的意思,一说是领导、治理,与“道千乘之国”的“道”相同。此从后解。
②免:免罪、免刑、免祸。
③格:归服。
【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有所思】这是《论语》的第二篇了,这一篇选择第一则“为政以德”中的“为政”作为标题,我们在第一篇中说到过,古代文章一般没有标题,标题都是后人加的,为了方便,《论语》中每一篇的标题都是从文章中,选取一些关键的字作为标题,这是惯例,以后的每一篇都是如此,此后不再叙说。
我把2.1和2.3这两则放在一起讲,是因为这两则思想内容相近,都是在讲孔子的为政思想。总体来讲,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严刑峻法。之所以孔子会提倡以德治国,是因为孔子十分推崇西周初年周公所创立的礼乐文化。实际上,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中,很大程度上就继承力周公的思想。所以要想理解,孔子为什么提出“为政以德”,我们还得从周公为什么制礼作乐说起,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周公为什么要制礼作乐呢,原因很简单,为了稳定人心,为了周朝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我们不妨看一看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早在殷商时期,周只不过是与西方戎狄部落混杂的一个小部落,但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周部落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和当时的商王朝一比高下,但这个“周革商命”的任务落到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手中,按照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中华史》中的观点,“周革商命”以后,新刚刚建立,一个偏远的小部落竟然取代了一直被认为受命于天的殷商部落,周朝的统治者就要为他们的革命作出其革命的合法性和统治其他部落的正当性。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或者他们的解释不能自圆其说,很可能别的部落不服,导致社会动荡,周朝将会重复商朝的命运。
据现有的历史资料看,殷商这个王朝特别崇拜鬼神,崇拜上帝,商人的祖先是一只玄鸟,他们居住在中国,然后统治四方,这是他们的天命。但是这种天命却被周革掉了,这如何解释,难倒天帝不爱他们了?对,就是如此。按照周人的说法,上天选择的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抛弃他,上天派周人来个殷商的命,于是周人就有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也就是说,周人已经不是盲目的崇拜上天, 而是注重人世间的“德”。所以,周取代殷商之后,并没有把殷商的臣民赶尽杀绝,而是封给他们一块地方,允许他们自治,这地方就是春秋时期的宋国,稳住了殷商的遗民之后,为了进一步安定社会,周公就制礼作乐,划分等级,对周人及其周边部落实行礼乐教化,让他们各安其分,不要犯上作乱,这样社会不就安定了么?的确如此,整个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家天下,分封制,社会基本稳定。
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孔子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是因为各国君主都不再“以德治国”,都不在“以礼行事”,就像孔子所在的鲁国,大夫篡了国君的权,家臣篡了大夫的权。所以孔子极力想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推行礼乐文化,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奔波。
孔子说打了个比方,说以德治国的国君(或官员)就像北极星,处在他所在的位置,百姓就会自动的环绕在他的周围,这有点道家“无为而治”的意味,孔子认为,只要在上位的统治者加强自身修养,以礼乐教化百姓,百姓就会懂得羞耻而且从内心的服从管理,如果借助于刑罚来管理国家,百姓自会表面臣服。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不对呢?站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孔子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但孔子过分夸大了道德的力量。
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是针对以刑罚治国提出来的,以刑罚治国跟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并不相同,古代的以刑罚治国主要是为了保护统治者贵族们的利益,而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我们可以吸收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同时,对触犯法律者要多一些人文关怀。
实际上,一个社会要想长治久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不行的,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法律体系也是不行的,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有一套文化价值观,对民众进行思想引领,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化”,这种思想引领才能让一个社会中的人民产生一股凝聚力,制度是硬的,思想是软的,制度是科学管理,“教化”是人文关怀,两者兼备,方可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