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议论文,所以必须先理清楚文章的层次。这篇文章有很多虚词和词类活用,把这些知识点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背诵这篇文章。所以本文应该立足于本篇,调动起大家主动学习的兴趣,利用翻转学习的方式,提出一些有效的思考问题,让大家思考。
本文的结构:先用顶真的手法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这个论点有一个前提,在战争的大前提下进行论证的。
接着分开论证:先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列举了围城而攻的例子。围城的一方,肯定会选择有利的天气攻城,可是却攻不下城池。这就说明,虽然选择了有力的气候条件,但是城池牢固,是有利的地理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攻城不破,那么自然就是“天时不如地利”了。接着用同样的例子,有时候攻城能够成功,不是城墙不高,护城河不深,武器装备不够坚利,粮食储备不够,而是所有的这些地势或者说客观条件的优势,都比不上人心的团结。如果人心不团结,那么就算城池再坚固,武器再锋利,粮食再充足,也会打败仗。这里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强化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论证完之后又用一个层层递进的排比总结: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不是靠疆域的边界,也就是说不是有土地人们就能安居乐业的;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这些其实属于“地利”;威震天下不能靠兵器的锐利,这里是指不能一味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得道。“道”指治理国家的正道。什么才是治理国家的正道?仁政。这里需要引入孟子的仁政主张。仁政其实就是要得民心。如何得民心呢?文章没有说,但是说了不得民心会怎样:得民心的人,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不得民心的人,很少有人会支持和帮助他。不得民心的人会恶劣到什么程度呢?他的亲戚都会背叛他。得民心的人呢,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所以,如果一个君主用天下的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君主,除非施仁政的君主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篇文章是孟子仁政的体现,孟子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省刑罚,薄税敛。”君主要做到正真得民心,必须体恤民情,让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他反对战争,主张不战而收服民心。这一思想从“故君子有不战”一句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