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屈原,还有一个伍子胥。
就是吴越春秋的帮助吴王阖闾打败越王勾践的那位。(这个吴国越国就是春秋五霸的后两位。)
他帮助吴王成功上位,既报了国仇,又报了家仇。按理来说是人生赢家了,可是有愿违。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定理,无论何时都是适用的。
每一件事物到达了一定顶点,那么就会迅速下滑,用在股市相当形像啊!牛市来了,大家先观望一阵,还涨!再观望一阵,继续涨!可以进了,可以进了,这时无论平头百姓,大爷大妈一呼隆纷纷挤进来,然后唰地一下往下跌,嗯…被割韭菜了!
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不变,它终会跌下来的。
而到了伍子胥这里也不例外,随着战事的胜利,吴王阖闾也逐渐自傲起来。
那我们就来说一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吧!
吴王阖闾看攻打其他国家都赢了,就觉得自己十分厉害,傲慢之心自然就生出来了,在一次和越王勾践作战过程中受了伤,当时情况比较严重,当晚去世之前嘱托太子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
这话就永远萦绕在了他心中,告别了阖闾时代,接下来就是继位的太子时代了。
这位继位的太子是谁呢?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吴王夫差,不仅为了要给自己的父亲报仇,还要树立自己的威信,那么首先第一步自然加紧练兵,很快这样的机会来了,两年后攻打越国,越国大败。
也就是这个时候,越王勾践开始卧薪尝胆。
伍子胥有智谋,有远见。目睹了勾践行为的低调和各种爱民作风,自然能够看出他的意图,也就建议夫差杀掉夫勾践,千万不要留有后患。
但是在这个时候,和伍子胥有着同样地位另一位,和他十分不对付的太宰伯嚭(奸臣,相当于屈原时候的上官大夫)一时间出现了偏颇。
这位太宰伯嚭因为收取了勾践派大臣文种送的各种贿赂,自然也就会时常在吴王夫差的面前诉说勾践种种好处。
同时劝说不应该攻打越国,而应该去攻打南边的齐国(齐国靠海边)。
接着说各种伍子胥的坏话,时间长了,那么吴王夫差自然也就听信了他的话。这就是耳边风(枕边风)的威力嘛!
那么伍子胥接下来的结果,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因为多次劝说无效。伍子胥也知道吴国可能就要在勾践手中灭亡了。要思考未来,也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想要留有一室血脉,因为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
偏偏不巧,这件事情给奸臣太宰伯嚭知道了,那还能有好,他也就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吴王夫差,原话我们来看看,大致是这样的:“伍子胥为人强硬,凶暴猜忌少恩,他的怨恨之心恐怕会酿成大祸。”
同时把伍子胥儿子送到齐国这件事,使劲添油加醋了一番。(当时的吾王夫差正准备攻打齐国)吴王听到了这话,心想这还得了啊,想也没想就赐了一把宝剑给伍子胥,意思很明显晃,你便自杀谢罪吧。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到伍子胥心中的哀愤,和楚怀王时候的屈原估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伍子胥能怎样,当然是奉旨遵行,他在临死的时候仰天叹息,说了这样的话:“唉……现在你竟然听信谄媚小人之言来伤害长辈。……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让他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着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说完这话就自刎而死了。
吴王在听到了他的这番话后大发雷霆,不肯罢休,人死了还把他的尸体装进了皮革袋子里,沉入了江中。
屈原是自己跳江,伍子胥是被吴王扔进江里。
所以你看看,这两人的经历神一般的相似,说明了什么?一些部分肯定有后世杜撰的嫌疑嘛!毕竟关于屈原的文献,最早是出现在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当中。而司马迁信奉儒家,对爱国正义之士大加赞赏,大力批判阿谀奉承之小人。
他不喜欢汉武帝,不喜欢刘邦,喜欢项羽,所以明里暗里批评,多多少少都带了很多个人色彩。
而在先秦之前的四书五经之类经典国宝都在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给一把火给烧掉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版本,都是后人根据记忆编撰和考古出土文物整理的书籍。
不过在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当中,爱国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品质,后世孩子们自然要加以传承,学习,教学历史课本上当然不会把真实历史和你说。(就像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并不是课本开头的蓝田人元谋人北京人,而是6万年前从非洲大陆走出来的智人。)
而你只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个故事,这么一个爱国的人物,这对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及精神是立意深远的,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同时还树立了对祖国的热爱,多好!
不过好了,还是祝大家端午快乐,记得吃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