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秀才一进家就洋洋得意的拿出手机跟我显摆:“来来来,你听听你儿子的语音!”
少爷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爸你当初逼我锻炼的现在都管事了……吧啦吧啦列举一堆在坡的具体情况,听得我也很兴奋,只是气势上我是不肯输给秀才的,回怼秀才:就你本事,拳击手套打我儿子后背,从小就把孩子团成个球还说拉筋,跑步都是要累死我儿的节奏。其实,在体能锻炼与运动兴趣这一点上,我没法不服气秀才的教育。当然更庆幸自己狠心严秉“严父慈母”的教育至少没有错。
晚上下班回家总要路过一所重点中学。平日里途经这里的感受就是“拥挤+小心翼翼”,路边挤满了等着孩子放学的家长,开车的骑车的步行的,相同的动作都是眼睛紧盯着学校门口生怕和孩子错过。我总是蜗牛般缓行,既怕被电动车刮到,又怕挡了孩子们的路,每每停车让行总会在心里祈愿自家孩子放学也会有路人如我一样主动避让。
因为工作的早出晚归,少爷初中三年,我只接送过三次,一辆自行车任他自己风里来雨里去。怎会不心疼?连我本人都是被父母惯着长大的中国第一代第一批独生子女,小学之前的九年时间儿子是在老爸老妈手里长大的好几岁了,老爸甚至都要包办帮他穿衣服。到了初中这孩子终于到了我的手里,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吃完饭不管作业多少,基本上我都会主动把桌子留给他收拾,每天睡前,他老爸就会像地主欺负长工一样,压着他进行各种在我眼里变态而残酷的体能练习。关键在于我看着揪心,人家爷俩还乐此不疲并成为了父子交流的最佳活动。
汉语词典中说,“培养,是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在我看来,所谓培养,不是考清华北大就是成功(即便能上坡也只能算是幸运),培养应该是内心力量的激发,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和环境促使他产生“我愿意”的动力;是筛掉分数忘记知识点后,他身上剩下的可以影响一生品质、性格、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儿子的中学六年一贯制,无需中考,没有体育测试的压力,看着有些朋友的孩子为了体育加试被逼无奈的练习,找不到一点因为运动兴趣而产生的动力,确实很担心孩子是否能把运动培养成影响一生的习惯。
想起今早读到儿子学校ACSI才子志华老师的一篇文字,大意是说一个特不靠谱的小孩偶然开悟正向前行,回首才发现小时候的学习教育经历原来都是自己成长的“家底”。我的感慨类似于古语“积水成渊”“积土成山”,总有一天他们回过头来看,一定会感谢成长中的每一次煎熬、每一段孤独。
特别狠心,只因特别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