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世界经典散文集·上》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 ⭐️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序言
  • 海明威(美)
  • 斯坦贝克(美)
  • 德莱塞(美)
  • 怀特(美)
  • 泰戈尔(印度)
  • 萧伯纳(英)
  • 丘吉尔(英)
  • 夏多布里昂(法)
  • 法朗士(法)
  • 蓬热(法)
  • 乔治·桑(法)
  • 莫泊桑(法)
  • 波特莱尔(法)
  • 马拉美(法)
  • 罗曼·罗兰(法)
  • 加缪(法)
  • 布封(法)
  • 蒙田(法)
  • 雨果(法)
  • 科莱特(法)
  • 儒勒·列那尔(法)
  • 纪德(法)
  • 卢梭(法)
  • 叶芝(爱尔兰)
  • 黑塞(德)
  • 伯尔(德)
  • 茨威格(奥地利)
  • 李科克(加拿大)
  • 麦克伦南(加拿大)
  • 穆尔(加拿大)
  • 佩德罗·普拉多(智利)
  • 聂鲁达(智利)
  • 加·米斯特拉尔(智利)
  • 川端康成(日本)
  • 井上靖(日本)
  • 东山魁夷(日本)
  • 壶井荣(日本)
  • 德富芦花(日本)
  • 帕特里克·怀特(澳大利亚)
  • 斯米尔宁斯基(保加利亚)
  • 温赛特(挪威)
  • 安徒生(丹麦)

序言

当你远离喧嚣的城市,或者从繁杂的生活重负里走出来,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品读这段大卫·梭罗的美文时,在心灵的深处,你是否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静谧与安详……

在优雅温馨的艺术享受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感悟生活的真谛、陶冶性情、舒畅襟怀。

散文的题材最广泛,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散文,却可以随便自由些,看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断人生。在这里,读者虽不能愉快地贪图到像在小说中所表现的一切可歌可泣、可爱可悯的有系统的人生断面,却能出其不意地找到在人生里随处都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的闪光。

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

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


海明威(美)

蒙田的《热爱生命》、川端康成的《我的伊豆》、《花未眠》,纪伯伦的《笑与泪》、高尔基的《鹰之歌》、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等,这些都是文学史以及思想哲学史上的经典名作。这些散文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们哲理玄思的精华所在,是他们思想足迹的重要体现。

海明威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以及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我始终相信,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生活得更朴素。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真实的高贵》这篇富含哲思的散文中,文学大师海明威以隽永的语言为我们做了诠释。

这样的话语富含哲理、隽永深刻,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直刺人类的“虚荣”和“贪婪”。


斯坦贝克(美)

鸟儿在朦胧的光影中飞动,在片片阳光里穿梭,像点点火花,却很少喧哗。脚下是一片积聚了两千多年的针叶铺成的垫子,在这厚实的绒毯上听不见脚步声。我在这儿有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感。在这儿,人们都凝神屏气不敢说话,生怕惊扰了什么

但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儿来却感到不安,他们怕危险,怕被关闭、封锁起来,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他们害怕,不但因为水杉的巨大,而且因为它们的奇特。

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在踏进森林里时,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是乳臭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

本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罕见的自然景观——巨人树水杉林。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构思全文。 首先,作者描绘了巨人树的外在形象:先是总体轮廓“巨人树耸立着,直到天顶,看不到地平线”。接下来,作者根据一天中时间的变化,按早、中、晚的时阶,清晰而完整地展现出巨人树的形象。

其次,作者写了自己在巨人树林旁体会到的幽深的意境。一起笔作者即强调人走进巨人树所能体会到的不同感受——“一种大教堂式的肃穆”。接着,作者又从时序变化入手写了巨人树林的“整天都很安静”。作者还通过对其他方面事物的描写衬托巨人树林的静,如“鸟儿在朦胧的光影中飞动,在片片阳光里穿梭,像点点火花,却很少喧哗”,再如“脚下是一片积聚了两千多年的针叶铺成的垫子。在这厚实的绒毯上听不见脚步声”。最后作者直接写自己的心灵感受:“我在这儿有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感。在这儿,人们都凝神屏气不敢说话,生怕惊扰了什么。”意境之高远,使读者在阅读中也仿佛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

再次,作者用饱含哲思的文字叙述了巨人树的历史形成,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巨人树“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它见证着人类、自然的诸多历史,本身散发着一种超越时空的魅力。

本文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富含哲理,通过对巨人树水杉林的描绘,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恢宏的境界之中,感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原始交汇,并从巨人树这宏大的生命中,体验到大自然的永恒。


德莱塞(美)

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他的作品以广阔的社会画面,丰富曲折的情节,深入细致的心理描述,不同情景的对比手法及独具个性的语言,揭露了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的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嘉丽妹妹》、《珍妮姑娘》、《天才》等。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善于展现互相对立的两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强烈反差:有梦中城市的清冷、静穆,也有现实城市的沸腾、朦胧。文章通过这样的对比,凸显了美国城市日常生活里潜藏的不易为人察觉的社会危机,意在告诫人们不要沉湎于浮华的城市生活,要看到在表面的繁华下潜伏于整个社会中的深刻精神危机。


怀特(美)

一个角色双重身份成了这篇随笔的结构纽带和情感契机。历史的画面与现实的画面叠加,让人恍然不知今夕何昔,然而这样的境界却令人神住。作者这种“合二为一”的高超“技艺”着实令人叹服。


泰戈尔(印度)

因为不舍,所以想要化做清风、水中的涟漪、一个梦儿、笛声,时刻伴在母亲的左右。作者把感情幻化成了种种奇妙而鲜明的形象,使人读了倍感亲切。

作者瞭望中的对岸,有鸣叫的牛群、成群飞翔的野鹜、生蛋的水鸟、漫步的竹鸡、有月光照耀下的顶着白花的长草。作者像孩子一样对对岸的世界充满着向往。

作者想做的只是“渡船的船夫”,最终想回归的依然是“此岸”“妈妈”温暖的怀抱。在作者的眼中,对岸之所以充满诱惑,在于有“自此岸至彼岸”的、并可以回归的渡船;在于“正午”和“黄昏”可以从那里悠然归来;在于归来后,“妈妈”家中温暖的等待。

人类,对于一种和谐安定而又不失进取精神的生存状态的最高企盼。 家务操作的车轮旋转着,发出单调疲惫的歌曲。我从没有听到过在神的琴弦上弹奏出来人类伟大的音符。也许它曾悄悄震撼过我的心灵;也许它曾使我突然忘记了家务操作。春天第似乎一次走进我的房间里,凝望着窗外的晴空,欢乐在我的心中阵阵涌起。

二十二年,我一直认为我是你们这家庭里的囚徒;但是,我并不因此而悲哀,我已经麻木地度过不少岁月,如果必须活下去,我将依旧茫然度日,在这个家庭里有那么多朋友亲戚传颂着我贤淑的声誉,这仿佛是我一生中赢得那可怜屋角里众人口中赞美的最大胜利!那羁绊我的绳索今天要被割断了。

《自由》虚构了一个垂危的印度妇女形象,通过她在冥冥状态中的呓语、心声,追溯了她婚后二十二年人生旅程,展现了一代印度妇女在封建正统观念禁锢下,没有起码人身自由的奴隶式生涯,控诉了制造着无数妇女的人生悲剧的不人道的社会制度。

文中,泰戈尔把巨大的社会、政治内涵,包容在不到两千字的篇幅中,体现了他超强的概括能力和非凡的艺术才能。他把多少代印度妇女的相同遭遇,集中到女主人公一人的悲剧经历上,又把一个人一生的“漫长道路”,浓缩在临终前短暂的回顾里,这就要求其所选择的形象和事件必须带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概括性。泰戈尔以其艺术家的敏感,从印度的陋俗童婚制入手,抓住在封建制度下,印度妇女是家庭劳作的工具、没有爱情的爱情牺牲品和被封建思想所麻醉的驯服者这三个特点加以集中、概括,并把它们统一在没有丝毫人生自由的大的主旨之下,来构思人物和事件。

风在竹林里咆哮着,挣扎着,好像一只落在网中的野兽。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

因为不舍,所以想要化做清风、水中的涟漪、一个梦儿、笛声,时刻伴在母亲的左右。作者把感情幻化成了种种奇妙而鲜明的形象,使人读了倍感亲切。


萧伯纳(英)

一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五十七岁倔强单身老人——贝多芬,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天空咆哮,然后去逝了,还是和他生前一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这种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种无顾忌的骄纵,这种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就是使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

甚至在他已老得像一头苍熊时,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使萧伯纳倾心相向的,正是他在同世界和命运抗衡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永不屈服的意志和火一样的性格。


丘吉尔(英)

年至四十而从未握过画笔,老把绘画视为神秘莫测之事,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投身到了,一个颜料、调色板和画布的新奇世界中去了,并且成绩还不怎么叫人丧气——这可真是个奇异而又大开眼界的体验。这样的嗜好在一个最苦闷的时期搭救了我。我有一些炽烈的信念,却无力去把它们付诸实现。那时候,我全身的每根神经都热切地想行动,而我却只能被迫赋闲。

我用他们那些玩具水彩颜料稍一尝试,便促使我第二天上午去买了一整套油画器具。下一步我真的动手了。调色板上闪烁着一摊摊颜料;一张崭新的白白的画布摆在我的面前;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真正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像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

在我那块调色板上疯狂地搅拌了起来,然后在吓得簌簌直抖的画布上恣肆汪洋地涂了好几笔蓝颜色。紧箍咒被打破了,我那病态的拘束烟消云散了。我抓起一支最大的画笔,雄赳赳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扑了过去。

这个胆大妄为的开端是绘画艺术极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要野心太大。我们并不希冀传世之作。能够在一盒颜料中其乐陶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而要这样,大胆则是唯一的门券。

假如你观察得极其精细入微,并把你所见的情景如实地描绘下来,结果画布上的景象就会惊人的逼真。

你看见了昨天阻碍过你的难点,并且你看见这个难点被一个绘画大师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你会用一种剖析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艺术杰作。

这些彩色的每一个小点都放射出一种眼睛感受得到却不明其原因的强光。你瞧,那大海的蓝色,你怎么能描摹它呢?当然不能用现成的任何单色。临摹那种深蓝色的唯一办法,是把跟整个构图真正有关的各种不同颜色一点一点地堆砌上去。难吗?可是迷人之处也正在这里!

每当我盯着一堵墙壁或各种平整的表面时,便力图辨别从中能看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色调,并且思索着这些色调是反光引起的呢,还是出于天然本色。你第一次这么试验时,准会大吃一惊,甚至在最平凡的景物上你都能看见许多如此美妙的色彩。

这就要求对视觉形象具有一种惊人的记忆力。就一种受过训练的精确持久的记忆力来说,绘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锻炼。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的了。

我总觉得这种站立的姿势对男人来说很不自在,老那么硬挺着只能使人疲惫不堪而已。可是却没有一个喜欢绘画的人接连站三四个钟点画画会感到些微的不适。

文章开篇,作者把握住了绘画给自己带来的“新鲜”、“奇异”这一最初感受,用“神秘莫测”和“大开眼界”这样的词语,对这种感受加以描述,既提领了下文,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绘画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充实。 从艺术上看,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富于夸饰。如作者写自己面对近在咫尺的绘画领地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胸揣“性命攸关”之念。举着“重如千斤”的小画笔,悬在空,无从落下,绘画“缘分”之难得,被渲染得扣人心弦;而当作者“抓起一支最大的画笔,雄赳赳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画布)扑了过去”时,绘画的神秘感却又顷刻消失了。这样的语言都极富夸张意味,但由于其中蕴涵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所以我们读后并不觉得有任何“矫饰”之感。


夏多布里昂(法)

这段话体现出作者厌倦了文明社会纷乱的生活,对静谧、原始、远离世俗的森林原野产生了特别的亲近之情。

他最先在作品中歌颂废墟、荒凉和萧条之美,行文富于抒情节奏,语言华贵优美,富有诗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竞相效仿的榜样。主要作品有小说《阿达拉》,散文集《非洲游记》和《墓畔回忆录》。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丛莽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魅力和生气。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酩酊醉态的熊,它们小榆树的枝桠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

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鸟喙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

在这篇选文中,作者对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各种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西岸是草原,草原上有悠闲漫游的野牛;东岸则到处是颜色各异、芳香四溢的树木,杂处一起,好似聚会。比植物更热闹的则是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动物,它们给这神奇的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在作者的笔下汇集成一幅原始而富于浪漫色彩的风景画卷,表现出作家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孤独的星辰冉冉升起:她时而宁静地继续她蔚蓝的驰骋,时而在好像皑皑白雪笼罩山巅的云彩上憩息。云彩揭开或戴上它们的面纱,蔓延开去成为洁白的烟雾,散落成一团团轻盈的泡沫,或者在天空形成絮状的耀眼的长滩,看上去是那么轻盈、那么柔软和富于弹性,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地上的情景也同样令人陶醉:天鹅绒般的淡蓝色的月光照进树林,把一束束光芒投射到最深的暗黑之中。我脚下流淌的小河有时消失在树木间,有时重新出现,河水辉映着夜空的群星。对岸是一片草原,草原上沉睡着如洗的月光。几棵稀疏的白桦在微风中摇曳,在这纹丝不动的光海里形成几处飘浮的影子的岛屿。如果没有树叶的坠落、乍起的阵风。

远处不时传来尼亚加拉瀑布低沉的咆哮,那咆哮声在寂静的夜空越过重重荒原,最后湮灭在遥远的森林之中。 这幅图画的宏伟和令人惊悸的凄清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试图在耕耘过的田野上扩展我们的想象是徒劳的;它不能超越四面的村庄;但在这蛮荒的原野,我们的灵魂乐于进人林海的深处,在瀑布深渊的上空翱翔,在湖畔和河边沉思,并且可以说独自站立在上帝面前。

落叶的声音、阵阵风声、鸟的哀鸣,以及远处瀑布的咆哮,这种种响亮的声音,更加衬托了这一份独特的凄清和宁静。

作家用优美的语言、精确的描写、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美洲之夜,这样的瑰丽、荒凉而震撼人心,有着语言无法表达的宏伟和凄清。

这段话体现出作者厌倦了文明社会纷乱的生活,对静谧、原始、远离世俗的森林原野产生了特别的亲近之情。


法朗士(法)

如果普通人写质朴的语言,就叫毫无文采,大师写的话,就说使文章达到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效果。

经过风雨、霜雪、烟雾和烈日的磨炼,他们变得像大教堂的古老雕像。我觉得生活在一座思想如此活跃、并且教会我思想和敦促我不断思若的城市里,人们是无法休息的。在这些不断撩拨我的好奇心、使它疲惫但又永远不能使它满足的书堆里,怎么能够不亢奋激动呢?

准确地说是塞纳河流经巴黎的一段河岸)、时间(早晨)来讲,作品思想内容的抒写是要受局限的。然而,作者却能够由实及虚,跨越时空。

全文的结构是这样的:“从窗口眺望塞纳河和它的两岸”,于是在眼前展现了两幅画:一是塞纳河两岸的人们的劳动生活情景;一是书商们的特写镜头。作者从生活的实景出发,思绪奔驰,浮想联翩,随后又将目光落在面前巴黎的景上,再由景联想到“我自己”——“我”的成长和生活以及思想状态。

一匹的性格猛烈,另一匹的性格温和。他们都是高贵的马儿:一匹叫做‘勇敢’,另一匹叫做‘善良’。”使文章达到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效果。


兰波(法)

我拥抱了这夏日的黎明。 宫殿前依然没有动静,寂然无声,池水安静地躺着。荫翳还留在林边的大道。我前行,惊醒那温馨而生动的气息,宝石般的花朵睁眼凝望,黑夜的轻翼悄然翔起。 幽径清新而朦胧。第一次相遇:一朵鲜花向我道出了芳名。 我笑向那金黄色高悬的瀑布,她散发飘逸,飞越了松林:在那银白色的峰巅,我认出了她——女神。

在这篇散文诗《黎明》中。诗人兰波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黎明到来时的情景,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令人心动不已的夏日清晨。在兰波的笔下,黎明幻化成一位神秘、曼妙的女神——她令人捉摸不定,充满了媚惑之感;她始终在“我”的视野之中,却又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她散发飘逸,戴着层层面纱,玉体丰满;她一路逃匿,吸引着我一路追寻。诗人用绚丽的文笔,描绘了“我”追寻黎明女神的过程,把读者引入一种似梦非梦的意境。随着诗人瑰丽的想象,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融进了这个浪漫诗意的意境之中,意念跟随女神的飘忽身影而飞扬。这个女神,实际上代表了诗人的美好理想。文章结尾,“醒来,已是正午”,读者也仿佛刚从酣畅的美梦中醒来,不觉恍如隔世。


蓬热(法)

他所描写的对象,大到宇宙星辰,小至一草一木,无生命的坛坛罐罐,千变万化的人生长河。 都是他目不转晴捕捉的对象。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材自最不起眼的物件,最日常的动作,并且摒弃任何习惯性的成见,不以任何旧有文字去描述它,而是试图赋予它新意。

这篇《贝壳小记》的第一句话就是“一枚贝壳是一件小东西”,但是,这件小东西在指间的流动沙子的衬托下,在“我”的眼中变得“就像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甚至可以和人类建造的吴哥窟和金字塔相提并论。

在蓬热看来,古代庞大宫殿和纪念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那是统治者驱使千万人共同建造的,与人类自身是那么不成比例,“它们仅仅证明那个人的想象和他的躯体之间的可笑的不相称”。

蓬热将艺术家用来创作艺术作品的“言辞”比做软体动物的分泌物,就像贝类用分泌物建造起自己的贝壳一样,艺术家用言辞进行创作,他们都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比例相称的东西,所以这两件工作是值得赞颂的。

全文充满了隐喻,体现出作者对自然事物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他通过对贝壳的赞美,批评了妄图通过建造纪念碑来达到不朽的可笑行为,赞颂了艺术家倾注心血的艺术创作,也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


乔治·桑(法)

作者在文中嘲讽了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表达了对于“城市化”工业文明的厌恶。热爱自然、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流露于字里行间。

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

作者在文中嘲讽了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表达了对于“城市化”工业文明的厌恶。热爱自然、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流露于字里行间。


莫泊桑(法)

他的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精巧,细节选用精当,叙事手法独特,文笔自然流畅,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黄昏时分,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的雪,终于渐下渐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了梦乡。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的夜晚万籁俱寂,了无生气。

蓦地,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哦,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鸣,是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 像是鬼影幢幢,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了几分悲凉、凄清。

茫茫太空,默然无语地注视着下界,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云层背后,月亮露出灰白色的脸庞,把冷冷的光洒向人间,使人更感到寒气袭人;和她做伴的,唯有寥寥的几点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叹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看,她的眼神是那样忧伤,她的步履又是那样迟缓!

渐渐地,月儿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沿,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浓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啊,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小鸟们惊恐战栗、备受煎熬的时光!它们的羽毛沾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林间往来驰骋,肆虐逞威,把它们可怜的窝巢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忽合上,一阵阵寒冷又把它们惊醒……只得瑟瑟索索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皆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

莫泊桑的创作虽然也曾受自然主义影响,但主导却是现实主义的。他描写生活的真实,细致生动,笔下的事物场景,或影射社会的黑暗,或象征现实的丑恶,虽然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文字间更多的是冷峻的色调,极少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雪夜》就是这样的文章。

雪夜应该是宁静而柔和的,但莫泊桑却看到了其中的残酷、阴冷和无奈,一切都被迫压抑着、收敛着、抵抗着、忍耐着,因为黑暗,因为寒冷,因为长夜漫漫未央。作者通过对寒意浓重的夜景真实可触的描绘,将一种了无生气的社会现实象征性地呈现出来。莫泊桑抓住雪夜“落寞、凄清”的特征,将雪夜中的景物,作表象与实质上的对比,突出各种事物在冷酷氛围中的恐怖和痛苦,含蓄地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光明的希冀。

作者没有对雪景中的具体物象一笔一画地勾画,而是整体铺陈泼洒出雪夜的景色,给人以一种浓墨重彩、浑然天成的感觉。文章先以“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或远或近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写出雪夜全景,然后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一句把笔触聚集于大地上的事物:凄惶的老狗、悲凉的旷野、清冷的老树。接着用“茫茫太空……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转笔于空中,渲染出月冷星寒、积雪成冰的悲凉气氛。最后作者收笔于枝头小鸟儿身上.将雪夜的寒风过林、树摇鸟惊的情形尽情点染,并从小鸟儿的感觉出发,呼唤充满希望的黎明的来临。

文中的反衬笔法也很突出,作者以动衬静,以亮色衬寒意,以繁杂衬凄清:本来是万籁俱寂的雪夜,却因一声凄厉的犬吠而更显其静;本来是天光渐露,“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却使人感到,在灰白的天宇下野上“寒意更浓了”。本来是“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却在白雪的覆盖下,无迹可寻,雪夜因而显得愈发凄清悲凉了;而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又上下衔接的景物布局,错落有致,跌宕起伏,从而将这一个雪夜描绘得有声有色,具体可感。其高超的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波特莱尔(法)

他的诗作内容奇特、想象奔放、放荡不羁,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方法,成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特莱尔的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等。


马拉美(法)

原文

我时常有寂寞之感。我孤独地和我的猫度过了多少漫长的岁月啊!我孤独地和我的猫,和一个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度过了许多漫长的岁月。 低沉而哀怨地响起了一架手风琴。钢琴闪烁发光,小提琴给残破的灵魂照明,但是手风琴,却使我在朦胧的回忆中,耽于绝望的梦想。

书评

提倡“纯诗”论,主张用暗示和隐喻的手法表达直觉。马拉美的诗歌幽晦而神秘,句法多变化,追求音乐性,并且含有很深的哲理。他的代表作品有长诗《牧神的午后》和《希罗狄亚德》等。

《秋》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一种具有梦幻特征的意境:有形象、有情景、还有意象;但是没有理念,而且逻辑模糊。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完全沉浸于情感生活的人,头脑只受感情支配,已经放弃了理智表达的需要。在这里作者用象征手法充分体现“我”感情的强烈、深固甚至顽痴,十分符合“我”的心理特征。

开篇“玛丽亚”即是一个象征,象征一位与“我”感情亲密的女性。“丧烛伴着玛丽亚最后一次经过”,暗示知己的去世。随后出现的“猫”、“一个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都是作者孤独感的隐喻,尽管文章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作者也并不希望读者对此进行追究。他主要是想通过“寂寞”、“孤独地”、“漫长”、“衰亡”等一系列词,体现出“我”的这一心理特征。文章第二段提到“白色的生物”,这个短语是第一段中‘没有物质的存在物”的又一说法,指非物质性的东西,即感情。“自从这个白色的生物没有了以后”,隐喻自从那种孤独感消失以后。“罗马末期的那些苦闷的诗歌”,是第一段中“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的同义语,但感情色彩有了变化,从象征孤独感转入象征衰落感。其后,第三段中说“我”觉得夏季里的树叶是“萎黄”的,低沉的手风琴声每每使他“耽于绝望的梦想”。至此,“我”的感觉已经从衰落感继而转入了悲哀感。然而就在这时候,窗外的手风琴偶尔奏起一支只能使乡下人产生快乐感的陈旧俗曲。但这曲调仿佛是勾起了什么美好的回忆,竟令“我”一反常态,欢喜得“悠然入梦”。

三个段落,四种感情,先是孤独感,而后是衰落感,最后是悲哀感和突然出现的兴奋感,这就是《秋》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表现每一种感情,作者都使用象征手法,其中“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是孤独感的象征,“罗马末期的那些苦闷的诗歌”是衰落感的象征,“低沉而哀怨”的“手风琴”是悲哀感的象征,而由感而发的“浪漫的民谣”却是快乐美好的象征。

但是,本文最为复杂深奥的象征,还是集中表现在“秋”字本身上。作者写道:“我喜爱的季节是夏天最后几个憔悴的日子,正当秋季开始以前。”这里“秋”中寓含着深刻的道理:夏末的日子,意味着由盛入衰的过渡期;由此推断,夏去秋来,那秋就是生机凋敝的季节。这是“秋”的第一种寓意。如果象征着“夏天最后几个憔悴的日子”,那么随之而来的“秋”,按理应该是绝望,是崩溃。但实际上,三种伤感过后,感情之“秋”呈现出一种兴奋和喜悦,全然“生机凋敝”的却是“生机希望”的重现。于是,“秋”又有了第二层寓意,即:绝望中的希望。而这第二种寓意才是作者赋予“秋”的最终含义。

《秋》中运用了诸多象征词、象征情景、象征意象,甚至象征逻辑。多种类型和层次的象征,使作品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阅读时,需要用心体会和把握。


罗曼·罗兰(法)

原文

一个最切身的印象是童年的疾病和娇弱的体质。

他们的身子骨儿在什么情形下都经得住疲乏和劳碌生活的考验。这件事险些送了我的性命,而且给我种下支气管衰弱和气喘的毛病,使得我受累终身。

“户外的自由空气”、“英雄的气息”——这些都是无心的,迸发出来的,好像是飞翔受了挫折时的挣扎。所以就更加暴露了弱点,使得那个念头容易乘虚而人了。接二连三的伤风、支气管炎、喉病、难止的鼻血,把我对生活的热情断送得一干二净。

古老的房屋,呼吸困难的胸膛,死亡凶兆的包围,在这三重监狱之中,我幼年时期初步的自觉,仰仗着母亲惴惴不安的爱护而萌动起来。

小孩子常常仰起脸来,望着飘忽的云,听着呢喃的燕语

这些钟声从古老大教堂透雕的钟楼里面袅袅而出。但这些教堂的歌鸟却没有使我想到教堂。以后我再说说我和教堂中神祗的关系。我们的关系是冷淡的,客气的,疏远的。

“上帝啊!就是把我关在一个胡桃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

可是这种生命初期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丰富饱满,以后就一去而不可再得了。一个婴儿的精神生命和他细小的身材是不相称的。但是难得有几道电光,射进我远在天边的朦胧的记忆,还使我看到巨大的自我,据在小小的生命里称王。

她充满了怜悯的声音,她放在我头上的柔软的手,她惆怅的眼光……这些都直透进我的心坎。刹那间我仿佛受到了某一种启示。

在旅馆的那间窒闷的屋子里,她临死挣扎了六个钟头。

书评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追忆对自己造成精神桎梏的那些东西;后半部分,主要追忆一件使他悟出人道精神不可禁锢的事情。

首先,文章的遣词造句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谈到孩提时代对居住环境的感受时,作者说:“我是一个囚犯。”这一比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谈到自己被幽禁在底层房间的感受时,作者将这个房间比作“动物园围墙脚下的一个深坑”。这一比喻不仅无形中把“人”降格到了“动物”,甚至还比动物低了一等,因为里面呆着的人是连动物都不敢问津的。写完母亲安慰说上帝不会夺走孩子的生命,作者立刻对上帝发表了一个看法:“我只知道从我人生第一步起他就滥用过他的威力。”这是一种影射,带着讥讽和挖苦的色彩,饱含着一个叛逆者鲜明、复杂的情感。众所周知,作者还借用了莎士比亚创造的“胡桃壳里的君王”这样一个形象,将自己一生精神生活的总特征一语道明:物质空间极小,而精神空间极大。

其次,作者叙述的事情,寓意深刻。他追述少年时期的一桩事:女仆“一时粗心”,把他丢在严冬寒气之中,这件“意外的事”非同小可,“一直影响了我的一生”。看上去,这只是一段往事的回忆,但作者却在字里行间传达了一种超出生理灾难范畴的感受。再如,作者把少年时期那个酒窖“暗窟”的场景再现到读者眼前,而后加以“酒窖——阳光”这一感想,正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追求。

再次,作者创造的意境,也颇有深意。如抒发一心要从与世隔绝的处境中解脱出去的强烈愿望时,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导演了奇妙的一幕:院外运河里的船缓缓驶过,“我”产生了错觉,所依凭的墙好像“船”一样,向着对面船只相反的航向开去;“我”于是又有了幻觉,仿佛自身在一动不动地“移动”,在一种“永恒”里“自在翱翔”。接着又导演了超现实的一幕:“我”的心正向着太空方向冲开出路,自己特意“创造出来”一个“自由之神”。这些错觉、幻觉和超现实想象,表面上给人一种“荒唐”感,然而这种“荒唐”本身却表明了一种愿望的强烈程度,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之情正可谓尽在不言之中。


加缪(法)

原文

只是远远地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宽阔的激荡,在海上掀起一片朦胧的水汽,朝着被围在湿漉漉的林荫道之中的港口漫去。

入夜,我有时睁着眼睛躺在繁星密布的天空下。我在自己身上又发现了那阻隔在炽热的废墟和铁丝网之间的距离和岁月。

仿佛从我以为是最终的离去时起就没有停过的雨中走着,在一种无尽的、散发着雨水和海水的气味的忧郁中走着;尽管天空大雾弥漫,背影在骤雨中逝去,咖啡馆的灯光改变了人们的面容。

一个水淋淋的清晨从纯净的海上升起,光彩照人。天空像眼睛一样新鲜。从那儿射下一道颤动的光,给了每幢屋、每株树一个鲜明的轮廓、一种令人赞叹的新奇。

没有一公里不铺满了回忆和感受。狂暴的童年,卡车轰鸣中少年的梦幻、清晨、鲜丽的姑娘、海滩、总是处于巅峰状态的年轻的肌肉、晚上一颗十六岁的心的淡淡的焦虑,生之欲望,光荣。

书评

作者在雨水和海水的混合气味中走着,想重新找寻那些古罗马时代的废墟。凡此种种使得作者曾一度对生活产生怀疑,但是大自然的力量、美和青春的召唤再次点燃了作者心中的激情之火。他因为热爱大海、阳光、山峦,不愿回阴森的地狱而被惩罚永不停止地滚动巨石。


布封(法)

原文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人的意旨。

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

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有温和的习性和合群的品质;它们的力量和锐气通常只是在竞赛的表现中显露出来

书评

本文又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介绍知识的科普文章,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准确地、多角度地对马进行了描写,写了它的外形特征、习性、气质、所处的环境、在各种境遇中的表现以及它的进化史等等。

它们中有的在悠闲自在地吃草;有的在迅猛地冲刺;有的在辛勤地耕作;有的在友爱地嬉戏。作者凭着博物家特有的渊博,赋予了文章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如同进入了一座“马的展览馆”。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还在于它的思想性。作者选取了自然界中这种骠悍、强壮、俊美而又不幸被人类征服和驾驭的马作为描绘对象,通过对它生动细致地描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和褒贬。

时时穿插于作品之中的议论和分析,无不在传达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在文中不经意表达的也正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博爱”。

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

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作为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王。它敢于与空中的霸主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敏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

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监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着,而那些水禽仿佛个个都俯首帖耳地归顺它。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

那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

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烟波中,和有翅的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它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娇态,供人们仔细欣赏。

天鹅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它是要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它控制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敏感的想象力。

作者将生物学和文学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赋予了天鹅以人的精神品格。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写。“那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这是作者笔下天鹅优美的外形;“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这是作者对天鹅游泳姿态的评价。


蒙田(法)

书评

他是西方开先河式的散文大家,其散文风格简朴流畅,琅琅上口。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雨果(法)

原文

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怀着某种恐怖默默无言。倾听着垂危病人大声嘶哑地喘息着。

穿过客厅时,我又看到一动不动、冷漠无情、傲视一切、隐约闪光的胸像,我将死和不朽作比较。

在我讲话时,太阳西沉。整个巴黎在我看来处在远处落日辉煌的雾气中。几乎在我脚边,泥土崩塌落在墓穴里,我的讲话被跌落在灵柩上的泥土沉闷的响声打断了。

书评

面对一位即将撒手人寰的伟大作家时,雨果态度是十分严肃的。他不愿漏过任何细节,这正体现了作者对于巴尔扎克的无比崇敬之情。

雨果一向以雄辩夸张、气势磅礴的文风著称,然而此文却写得朴素,不事雕琢。行文速度平缓凝重,与笔下时时流露出的沉重心情甚是相得。然而一字千钧,简练却有分量,胜过千言万语。结尾一段,“落日”、“雾气”的描写,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原文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乔治·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 像乔治·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他们逝去了,他们一旦逝去,在他们本来那个显得空荡荡的位置上,便可以看到实现了新的进步。

乔治·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

书评

19世纪法国女作家乔治·桑逝世的噩耗传到巴黎,与她同时代的大作家雨果倍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悼词。接下来作者并没有从正面深入地去评价或描写乔治·桑,而是采用比衬的方法,以男人、女人作比照,以对手的憎恨、攻击作反衬,以火炬作比喻,突出了乔治·桑的形象伟大、思想崇高、心灵善良。

在深沉的悲悼中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巨大的鼓舞。文章的主题至此也得到了升华。 综观全文,本文没有一般博文的感伤,感情真挚,气势磅礴,文字凝练隽永,富于韵律美,充分展示了一代浪漫主义文豪雨果的语言风格。


科莱特(法)

原文

瞧着这个快活、疯癫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靠背上,瞪着那双羚羊般椭圆形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有谁会不发抖呢?

它那像羽毛一样轻盈、像火焰一样闪耀、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发出一种如囚犯戴的镣铐的声音。

它步态蹒跚,因室外的空气、树林、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醉。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将小松鼠写成一个招人怜爱的鬼精灵。

书评

在这里本文没有像一般写动物的文章那样来描写它身体的具体部位,而是着重用色彩进行描述。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也为写松鼠与众不同的“个性”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先来了一个总的概括:“野性十足”,“它的身上燃烧着一颗海盗和山大王的灵魂”——语言不多,却准确传神。在接下来的展开叙述中,作者写了松鼠初来时的表现、被锁链拴上后的生活、获得自由后两三个星期的活动以及最后的失踪。作者细细挖掘了松鼠的生活习性,将对它的喜爱之情诉诸于笔端,使得松鼠“皮蒂”变得“有血有肉”。

本文并不是一篇单纯写动物的文章,作者赋予了它更深的思想内涵。“多么苛刻,而且,对待动物多么卑劣……‘有来有往’,可是我们又给了动物什么呢?一点食物和一条锁链”,“我确信,人类的双手重新箍住了它,箍住了……”,以及结尾一段关于“人”的论述,都流露出作者对于各种生命的关怀以及对人与人之问的无猜疑境界的渴望。


儒勒·列那尔(法)

原文

他们的死亡是缓慢的,他们让死去的树也站立着,直至朽落而变成尘埃。 如果风气喘呼呼地要将他们连根拔起,他们的手臂就愤怒挥动,但是,在他们之间,却没有任何争吵,他们只是和睦低语。

我已经懂得临视流云。
我也懂得待在原地一动不动。
而且,我几乎学会了沉默……

忽然,为了给鸟儿们的谈情说爱照明,谙于调配光度的青苔媒婆燃亮所有的小虫子。 如果我抬头望天,阳光会烧炙我的眼睛。 他神气活现,迈着印度王子的步伐散步,身上佩戴着丰富的常用礼品。爱情使他的色泽更加绚丽,顶冠像古弦琴颤动着。 天鹅坐在他的轻盈的羽毛垫上,悄悄地划行,向云朵靠拢。我屏住呼吸,因被翠鸟当做了一棵树而感到十分自豪。

老牛缓慢地、安静地过来喝水。他们把脊背挺直,喝着水。水在极轻微地颤动。最后,他们凉快了,似醉非醉,又同时抬起头,像来时那样,乖乖地离去。

一放到草地,张嘴就吃,丑陋的嘴脸再也离不开地面。 他并不选择鲜嫩的草。他碰上什么就咬什么。他盲目地向前伸着那永不疲倦的鼻子,既像是一把犁刀。

风在门底下尖利呼啸,甚至逼迫他离开了草垫子,寻找着最合适的地方,把可爱的脑袋悄悄伸到我们座位中间。但是,我们都肘靠肘紧挨在一起俯身烤火。

他望着主人们,眼神那么温柔,谁都只能宽恕他。不过,差不多烧红的柴架和散出的灰烬烫着他的尾巴。他执拗不动。在野狗的牙齿冻得发颤的时光,波昂杜却在炎热中。他毛烧焦了,屁股烤灼着,但强忍住不吠叫,苦笑着,泪水盈眶。 当她玩够了,就饶恕老鼠性命,去别处沉思,身子坐在蜷曲的尾巴上,天真无邪。 她走到被最近一场骤雨注满水的盘子前饮水。

书评

作品为数不多,却以文笔犀利、语言幽默而为人喜爱。他观察入微,行文紧凑凝练,用词准确有力,反对粉饰和夸张,被称为法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作家。

本文的一大特征是托物寓意,而且“物”的特征与“意”的特质是准确吻合的,二者之间的联系毫无牵强附会之嫌,其一致性臻于天成。

《蝴蝶》中作者将蝴蝶双翅比作对折着的“轻柔的短函”,将花比作短函的“投递处”,不仅比喻形象贴切。

《天鹅》中“水上居民”,那一连串的追求幻景的举动,都印证着执著追求的精神。《鹿》中,作者与鹿由于互不理解而都在各自心中产生恐惧和敌意——这悲剧不是也常发生在人类中间吗?

《一个树木的家庭》中林中树木,有时会遭到外界的袭击和侵害,但它们不会互相加害,这是自然造就了的。而希望幸福地生存,希望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和平友爱,这是人类的理想。在作者眼中默然伫立的树木是“没有任何争吵”、“只是和睦地低语”的,这不仅如实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也恰好反映出人类以上理想。


纪德(法)

原文

多少次啊,我把自己的欲望伸向你,沐浴在阳光中的酷热的大漠,正如俯向这无比强烈的耀眼的光源……何等激动的瞻仰、何等强烈的爱恋,才能战胜这沙漠的灼热呢?

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热烈赤诚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地爱过你。

我曾见天边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令绿洲气喘吁吁,像一只遭受暴风雨袭击而惊慌失措的航船;绿洲被狂风掀翻。而在小村庄的街道上,瘦骨嶙峋的男人赤身露体,蜷缩着身子,忍受着炙热焦渴的折磨。 我曾见荒凉的旅途上,骆驼的白骨蔽野;好些骆驼因过度疲惫,再难赶路,被商人遗弃了;随后尸体腐烂,叮满苍蝇,散发出恶臭。 我也曾见过这种黄昏:除了鸣虫的尖叫,再也听不到任何歌声。 生长细茎针茅的荒漠,游蛇遍地;绿色的原野随风起伏。 乱石的荒漠,不毛之地。页岩熠熠闪光,小虫飞来舞去;灯芯草干枯了。在烈日的曝晒下,一切景物都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

黏土的荒漠,这里只要有涓滴之水,万物就会充满生机。只要有一场雨,万物就会葱绿。虽然土地过于干旱,难得露出一丝笑容,但雨后簇生的青草似乎比别处更嫩更香。

由于害怕未待结实就被烈日晒枯,青草都急急忙忙地开花,授粉播香,它们的爱情是急促短暂的。可是太阳又出来了,大地龟裂、风化,水从各个裂缝里逃遁。大地坼裂的面目全非;尽管大雨滂沱,激流涌进沟里,冲刷着大地;但大地无力挽留住水,依然干涸而绝望。

黄沙漫漫的荒漠——宛如海浪的流沙,在远处像金字塔一样指引着商队。登上一座沙丘,便可望见天边另一沙丘的顶端。

刮起狂风时,商队停下,赶骆驼的人便在骆驼的身边躲避。这里生命灭绝,唯有风与热的搏动。阴天下雨,沙漠犹如天鹅绒一般柔软,夕照中,像燃烧的火焰;而到清晨。又似化为灰烬。沙丘间是白色的谷壑,我们骑马而过,每个足迹都立即被尘沙所覆盖。由于疲惫不堪,每到一座沙丘,我们总感到难以跨越了。

书评

纪德的作品文笔清丽精湛。思想深邃细腻,语言温婉和谐,具有古典美。

提到沙漠,人们很少有欢快的情感,也少有浪漫丰富的想象。然而法国作家纪德在他的散文《沙漠》里却唱了一曲悦耳、激昂的大漠之歌。

接着作者又写了一连串意象:大漠中的海市蜃楼、大漠风暴中的飞沙走石,荒凉路上的累累白骨,寂寥无声的凄凄荒漠……这些构成一幅真实的大漠图——这样的大漠给人以雄浑、悲壮之感。


卢梭(法)

原文

可是,一旦绕过一个拐角,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动而愉快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说:“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从此,我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不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我相信在我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间。

我的想象不会让如此美好的土地长久渺无人烟。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儿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舆论、偏见和所有虚假的感情远远驱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迁进这大自然的乐园。

我这个作家的卑微的虚荣心的念头来扰乱我的遐想,我就怀着无比的轻蔑立即将它们赶走,使我能够专心陶醉于这些充溢我心灵的美妙的感情!

我觉得我身上有一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填满的无法解释的空虚。

此刻我的心灵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我停止思维,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学的推理;我怀着快感,感到肩负着宇宙的重压,我陶醉于这些伟大观念的混杂,我喜欢任由我的想象在空间驰骋;我禁锢在生命的疆界内的心灵感到这儿过分狭窄,我在天地间感到窒息,我希望投身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去。

我相信,如果我能够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奥秘,我也许不会体会这种令人惊异的心醉神迷,而处在一种没有那么甜美的状态里;我的心灵所沉湎的这种出神人化的佳境使我在亢奋激动中有时高声呼唤。

反正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来搅乱我的安宁。摆脱了纷繁的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种种尘世的情欲,我的灵魂就经常神游于这一氛围之上。但是他们却阻止不了我每天展开想象之翼飞到那里,一连几个小时重尝我住在那里时的喜悦。

书评

在卢梭看来,在自然的怀抱里,人不仅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自然人性也可以得到复归。这篇文章即写作者远脱人世的扰乱,走进大自然中的愉快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联想,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个性自由、蔑视世俗的思想。

文章一开始先描述了自己在一天里如何摆脱来访者的经历,接着又饱含激情地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极其清新华丽、充满生机无限的大自然。作者置身于这个甜美、纯洁的世外桃源,完全陶醉了。他忘却了尘世的纷繁、虚荣、伪善、偏见,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本文采用内心独白式的表述方式,感情真挚,读来使人感觉亲切、自然。全文熔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于一炉,语言流畅隽永,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叶芝(爱尔兰)

最终他还是难以摆脱被欺辱的弱者处境。这是一种文化的没落,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女人,也许由于自己总是循规蹈矩的,所以倒喜爱出人意表的、曲里拐弯的和让人琢磨不透的玩艺儿。

他那幽默的诗句其实常常是那种让他的同时代人出乖露丑的冷嘲热讽和不经之谈。

说句古老的谚语,或者吟一首优雅的诗,来增添欢乐的气氛。

无论是著名的,还是被人遗忘了的,正由于没有采集到这些花朵,所以都像海边碎裂了的泡沫那样,无声无息地消逝了。

作为一种职业,“吟游诗人”听起来似乎很“雅”,而且在当年曾受到过尊重和爱戴,比如瞎眼的诗人荷马正是如此。然而,从叶芝的时代开始,这种职业就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两眼一抹黑、会说唱的乞丐,常常成为被愚弄的对象。

早期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后期作品逐渐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思考为一体。


黑塞(德)

原文

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

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当我倾听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树木时,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

孤零零站着的一棵树看上去很寂寞,像某种需要填补的心灵,但却独成一道风景。

书评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创作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文笔优美细腻,多采用象征手法。另外,由于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和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他的作品多具有一定的心理深度。

作者向往一种没有归属的“游牧民”的生活方式。他“鄙视边界”,认为这是“战争与封锁”的根源。作者也依恋家乡温暖的“小农舍”,但又不愿放弃“艺术家和幻想者”的理想,这种矛盾造成了作者精神的痛苦。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定界线中的和平、安定,不是单纯对某一种形式的“忠诚和德行”,而是没有国界的爱和欢欣。为此,他甘愿放弃既有的幸福。

它尽量长的高点再高点,枝叶尽量茂盛再茂盛一点,然后期待独木能成林。于是作家黑塞不仅把它们当做最有说服力的讲述者,更把它们看做是一些落拓不群的伟人,就像贝多芬和尼采一样。

黑塞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个性的著名作家,其作品涵盖极广,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其命运的关注则始终是他创作的焦点。

他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因而贝多芬和尼采是“伟大的孤寂者”、是“英雄”、是“烈士”、是“超人”,即使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他的面孔也照样带着灿烂的微笑!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特立独行的人。

在文章的结尾,作家从树想到了流浪,抒发了迷漫在心头的对流浪的向往。

他尽情拥抱自由、空气与阳光,享受着远离世界尘嚣的宁静孤寂的生活。


伯尔(德)

原文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碜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

渔夫这时完全醒了,变得随和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点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书评

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

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渔夫用精神的满足程度来标定自己的幸福程度,所以,他对物质的多寡和外界的评价并不关心。

旅游者则相反,他是用物质追求的多寡来标定自己精神幸福的程度。叙事中揉进深刻的哲学思考,以丰富的内涵满足读者多元的思想需求,正是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


茨威格(奥地利)

原文

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书评

文章写托尔斯泰墓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宁静、平凡、朴素,从侧面揭示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朴素平易的伟大人格。

作者着意描写的是托尔斯泰基地的朴素,其文笔也极为深沉朴素,如“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文章通篇没有溢美之辞,没有雕琢和修饰,没有空泛议论。从整体上看,本文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

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

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之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宛如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用湿布蒙住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

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

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简单的陈设揭示了人物淳朴的性格。

他“本身的淳朴”,足以宽释来客的不安。简单到位的肖像描写,充分显示了这位献身于艺术的大师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罗丹退后一步,仔细看着;他时而“眼睛闪耀着”,“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士,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时而又“双眉苦恼地蹙着”,“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这样的动作描写细致而传神。

缺少的正是这种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


李科克(加拿大)

原文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

书评

他无论是写景写事还是写人,笔法都十分细腻,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提炼出为大家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写作手法上看,本文作者以极大的耐心描写琐细情节,直至全文结束。也没有对主题思想发出任何议论。但这种“不露声色”却让人回味无穷。

只要他们身上稍微沾上点儿尘土,听差马上就跑过来掸掉。真的,而且做的时候满心欢喜。我恨不得自已也去替他们掸掸呢。

本文揭示了资本家聚集财富的“秘诀”,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不良现象进行了嘲讽。

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这些或华而不实或低级趣味的东西的强烈反感。

语言更加诙谐,讽刺意味也更强,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本家们靠无耻“掠夺”发家的历史,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主题。


麦克伦南(加拿大)

对于这样的“伐木”活动的看法:看似符合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理,但这种“合情合理”却是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穆尔(加拿大)

原文

作家们为了讨人喜欢,总要毕恭毕敬地献上一条语录,以冀借重某些伟人的名言,使读者对书中的胡说八道也像对那语录一样肃然起敬。

我就是你侮辱过的那个人,被你忘得一干二净的那个人,为你所不屑一提的那个人,是你永不想再见的那个人,是你恶语中伤过的那个人。我就是你的那个已不合时尚的朋友,每当我缅怀往事时你听着就腻烦,我宴请你而你却不还席,我的通讯地址你也从不保存。我就是你从来不回电话的那个人。我就是你对之前恭而后倨的那个人。我曾多次叩门求见,而你却像泥塑木雕,坐在屋内一动不动,心想我会识趣而去。我就是你背叛了的那个人。我就是曾经向你私自吐露过我的过失、羞惭与顾虑的那个人。我就是你曾经向之赌咒发誓说一定要守口如瓶、表示一定尊重对你的信任的那个人。

你摆出一副知道内情的样子向谈话者摇摇头,深深吸了一口气,由于有机会夸夸其谈而图一时之快,把我的隐私和盘托出。你出卖了一次还不算,竟还屡次三番地故伎重演。两年之后,所有我的羞惭与顾虑都被编缀成笑料去取悦你的新欢。我那时就像驯顺的小动物一样让你举着做幌子,可你同时却在物色更好的人。

哦,我成为一件用来表演他那套拙劣的教学法的多么理想的教具,又是让全班死气沉沉的孩子们可以乐一阵子的多么有趣的玩物!

我不能因为他把我当做自己说俏皮话的靶子而怀恨在心,也不会为诸位同窗在放学后对我变本加厉地揶揄嘲弄而耿耿于怀。

诸位也许还记得我在大庭广众面前被拖到学校饮水喷泉下面的情景吧。我的头被按到喷泉下,水从脊梁骨一直流进裤裆,再从干瘦的双腿流到脚下,灌了我满鞋满袜。诸位也许还记得,在把我淋得像落汤鸡之后,我被逼把那篇作文又念了一遍。我浑身湿透,衣裳破碎,但朗读时却充满骄傲,而且还以高亢的声调宣告,

你们这些人瞅着我苍白的面孔和颤抖的双肩,从我那桀骜不驯的尖叫声中听出了我是个地道的狂人。

我这个曾经对你们夸口说决不按你们旨意庸碌一生的人,到头来虽然不算失败,却仍然是碌碌无为。

叫我尝到了一旦成名可能给我带来的滋味时,我一下子未经深思熟虑就朝着我没有条件达到的目地定下了我要走的道路,而且是丝毫不留回旋的余地。你们那时要是用喷泉水把我从痴心妄想的迷梦里浇醒过来,该有多好!因为还有什么人比一个本来碌碌无能而却大言不惭地自诩为天才的笨蛋更不足挂齿呢?还有什么人比一个一生装模作样其实仅仅在玩弄小骗术的冒牌艺术家更可鄙夷的呢?自称韩波再世,其实不过是一肚子陈词滥调,满嘴烂牙,却叫嚷自己才气横溢、诗情纯正,还有比这样的人更下流无耻的吗?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们对我今天沦为这样招摇撞骗的冒牌作家难辞其咎吗?

诸公是当代尚无定评的小天才,组织讨论会总少不了列位阁下,你们宴请那些评论家,吹捧可能追随你们的门徒,赞扬那些实力雄厚,可以欺负你们的仇人,出卖那些你们听说名气正在衰退的朋友。你们都是只看书评,不读原著。

我曾经想假以时日,秉笔直书,写出一部极其直言不讳的作品,使我的旧仇全部得报。

书评

文章开篇作者就标明“本文所写的人物并非出于虚构;对在世与已死的人的影射都是故意的”。他强调真实性的目的是造成最大程度的真实感,以便大大缩短读者欣赏这篇文章时所保持的心理距离,促使他们认真反思现实社会存在的弊病。

本文以“我”为主人公。这个“我”或许有作者的影子,但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某个具体人物。“我”基本代表了一部分受到侮辱与伤害,并因此而产生玩世不恭变态心理的人。文章通过“我”对身边人物充满仇恨的控诉和斥骂,反映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特定环境下人性丑恶的一面。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采用了粗线条勾勒轮廓与细节刻画相结合的方法。文中,作者为读者绘出一幅百丑图:有趋炎附势的小人,有出卖朋友秘密的伪君子,有凌辱童心的冷血动物,有附庸风雅的文坛败类,等等。

传神的细节描写更增加了具体形象的真实感。例如,某些势利之徒对于多次叩门求见但显然毫无权势的“我”,就拿出“泥塑木雕”般不闻不问的倨傲态度;出卖朋友的人,在开口前首先“摆出一副知道内情的样子向谈话者摇摇头”,接着“深深吸一口气”,然后就无耻地“夸夸其谈而图逞一时之快”;那个摧残童心的教师,“用烟熏黄了的大拇指和食指揪住我的耳朵,把我拽到讲台前面”。这些姿势、动作都描画得惟妙惟肖,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作者的目的是促使人们认真、严肃地审视现实社会的虚伪和堕落。

他没有塑造特殊性格或描写具体环境,而是偏重于普遍性的概括,以便揭示比较广泛、抽象的社会道德问题。而细节描写又将普遍性问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加强了读者的真实感受,同时引起读者的严肃思考。


佩德罗·普拉多(智利)

原文

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聂鲁达(智利)

原文

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

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生的气味。 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一阵阵遗忘的气息。

因为她太高傲。可是,眼看她们赤身裸体顶着严冬冒出来,当她在坚韧多刺的枝条间露出雪白的胸脯,或是露出紫红的火团的时候,我心中渐渐充满柔情,赞叹她们骏马一样的体魄,赞叹她们含着挑战意味发出的浪涛般神秘的芳香与光彩。

书评

故园中每一件细小事物都被赋予了生命,吐露着对“我”的思念之情。

从艺术上看,本文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颇具诗的韵味,读之给人以美的享受。


加·米斯特拉尔(智利)

原文

他会是什么模样?我久久地凝视玫瑰的花瓣,欢愉地抚摸它们:我希望他的小脸蛋像花瓣一般娇艳。我在盘缠交错的黑莓丛中玩耍,因为我希望他的头发也长得这么乌黑卷曲。

我远眺山谷,雾气笼罩那里的时候,我把雾想象成女孩的侧影。

我希望他看人的眼神跟那个人一样甜美,声音跟那个人对我说话一样微微颤抖,因为我希望在他身上寄托我对那个吻我的人的爱情。

我怀着的孩子在熟睡,我脚步静悄悄。我怀了这个神秘的东西以来,整个心情是虔诚的。

抽打在他身上的风会撕裂我的皮肉,他的呼号会通过我的嗓子喊出。我的哭泣和我的微笑都以你的脸色为转移,我的孩子。

我逐渐明白了事物的母性。俯视着我的山岭也是母亲,黄昏时分,薄雾像孩子似的在她肩头和膝前玩耍。

我折腾了一宿,为了奉献礼物,整整一宿我浑身哆嗦。我额头上全是死亡的汗水;不!不是死亡,是生命! 我的血像葡萄汁从压榨机流出;可我只觉得像是吐了一口大气,心头舒畅! 出生了吧,我痛苦的呼吸升向黎明。和鸟鸣汇合!

孩子像草叶上的露珠一样轻柔,脸蛋玫瑰花瓣一样娇艳,头发像乌菇般乌黑卷曲,阳光和轻风变成他的身体,诗歌和音乐化作他的心灵……这一连串多样的比喻,充分宣泄了作者的激动、欣喜、欢愉之情,使人感受到母爱如春风扑面而来。诗人的敏感加上母亲的细致,更使作者在常人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发现情致。草丛里安巢的鹌鹑,田野上低垂的树木,都是守护孩子的母亲;薄雾是山岭的孩子,在它膝下缠绕玩耍;流水是溪谷的胎儿,在看不见的深处唱歌;大地是个怀抱宽阔的母亲,故让所有的孩子都依偎胸前。

书评

本文结构新颖别致。文章采取了灵活有趣的小标题形式。每个小标题之间没有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但却统一在一个整体氛围中。它们之间互为补充,相映成趣,构成共同的抒情境界。


川端康成(日本)

原文

天城山是闻名的狩鹿的场所,只有翻过这座山峦,才能尝到伊豆旅情的滋味。

各处涌流的泉水,使人联想起女乳的温暖和丰足。

书评

川端康成善写景与抒情。《我的伊豆》即是一篇情景相生的佳作。其特有的诗意美使这篇文章成为写景散文中的名篇。

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伊豆半岛的两个特点:火山多,泉水多。在作者看来,火山和泉水是伊豆景的精华,是整个伊豆的风韵之所在。于是作者对这两种景致进行了深入挖掘。他先写伊豆的火山,“伊豆,是男性火山之国的代表。此外……拍击着半岛南端的石廊崎的巨涛,狩野川的洪水,海岸线的岩壁……所有这些,都带着男性的威力”。在作者的眼中,这样的景无不显示着雄伟的男性美。但是,在作者看来,伊豆半岛最令人陶醉的、最本质的美,还是它那风姿绰约的温淑的女性美,而这样的美正存在于泉水之间。接下来,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伊豆半岛的泉水。“然而,各处涌流的泉水,使人联想起女乳的温暖和丰足……”,在作者笔下,伊豆成了自己钟情的恋人。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却移情寄哀伤,“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这种哀伤的美与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忧郁、颓废何等相似!

川端康成的文字简单寂静,没有浮华绮丽,少有高起低落,字里行间贯穿着一种似有若无的佛性,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一种无端的人生哀愁。在《花未眠》一文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这种空灵、超然、如梦呓般无法把握的感觉。

在封闭、孤独的童年中,他经常陷入了一种无法排遣的忧郁和悲哀里,内心不断涌现出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感觉甚至根随了他一生。 一朵傲然绽放的花,他看到的却不仅仅是美,更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死亡的哀伤。美,成了生活的一种优雅装饰,内心那种悲哀和伤痛却一直萦绕,扩散。


井上靖(日本)

原文

今朝春雪降,洁白似云霞;
梅傲严冬尽。竞相绽白花。
犹如观白雪,缓缓降天涯;
朵朵频飞落,不知是何花。
乘此雪将融,会当山里行:
且赏野橘果,光泽正莹莹。

读了这类和歌,那种纯白的沁人心脾的白梅,立刻就会浮现于眼帘。 我喜爱这种在几乎无花的严冬季节等待春天的心情。每日清晨,坐在写作间前廊子的藤椅上,总是发觉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情致之中。眼下还是颗颗坚硬的小蓓蕾,却在一点点长大,直到那繁枝上凛然绽满白花,这种等待春天的情致始终孕育在心的深处。


东山魁夷(日本)

《一片树叶》

原文

他的日本风景画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清淡、自然、含蓄,而他的散文用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沉思、人生的感悟。

山头一片净明,月亮微微探出头来,静静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这时,樱花仰望着月亮,月亮俯视着樱花。刹那之间,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

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

过去在我的眼里,这些景物都是平淡无奇、不堪一顾的。

我所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

我常常揣摩画面的内容,创作散文,这是我接触了清新的自然和素朴的形象之后引起的感动所致。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嘒嘒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是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牛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书评

“一片树叶”开始在树枝上。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然后“吐翠”,在夏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秋天“黯然失色”,冬天最终变黄、凋零、坠落,而第二年春天又在它“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产生、发展、消亡、再生,这其实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新陈代谢的规律。文章主题就自然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听泉》

原文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书评

以朴素的文字表达生命激情,将对生命的思考、人生的感悟自然地融于景物的描写中,是《听泉》的一大特征。

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这两个事物人类特有的思想和灵性,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暗示人类世界的一种生存状况:为外物所累,在对高度文明的追求中丧失自我,失去心灵的平和对幸福的基本体验。这里“泉水”成了人类心声的象征,“听泉”也成了作者希望人类返璞归真的召唤。


壶井荣(日本)

书评

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历史沉重感。


德富芦花(日本)

原文

屋陋,尚得容膝;院落小,亦能仰望碧空,信步遐思,可以想得很远。

日月之神长照。一年四季,风雨霜雪,轮番光顾,兴味不浅。蝶儿来这里欢舞,蝉儿来这里鸣叫,小鸟来这里玩耍,秋蛩来这里低吟。静观宇宙之大。

邻家多花树,飞花随风飘到我的院子里,红雨霏霏,白雪纷纷,转眼间满院披上了花衣衫。仔细看有桃花,有樱花,有山茶花,有棠棣。

李子熟了,每当沾满了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骨碌碌滚到地面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孩子,我拾起一个给他,那该多高兴啊!

蝉声凄切之后,世界进入了冬天。山茶花开了,三尺高的红枫像燃烧着一团火。

树叶落尽,顿生凄凉之感。然而,日光月影渐渐增多,仰望星空,很少遮栏令人欣喜。

书评

读者透过一方小小天地,可以一览随四季更替而出现的草虫鸟蝶、花开花落、风雨霜雪等美丽景观。

简陋小院中春秋雨季景致的美是这样被展现的:春天,李花飞雪,邻家的桃花、樱花、山茶花、棠棣花的花瓣也随风飘落到小院,宛如红雨霏霏、白雪纷纷;秋日,一树金黄的银杏,落叶翩翩,恰似仙女玉扇坠地……语言极富美感,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他的散文构思新巧,笔墨灵秀,行文自然。语言晓畅而富音韵之美,精确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描写性的语言中富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

从整体上看,本文篇幅虽然短小,却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明快精练,充满诗情画意,十分值得一读。


帕特里克·怀特(澳大利亚)

书评

童年毕竟是艺术创作者所能汲取的最纯洁的源泉。

经历两次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劫难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之国内经济突飞猛进,澳大利亚终于结束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孤立状态。澳大利亚人原有的文化理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原有的宗教信仰尚未彻底分崩瓦解,新的信仰尚未确立之时,作者对于国内的思想文化状况有着很深的忧虑。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重建国人美好信念的期许。

作者详细地写了自己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小说的创作诱因及写作过程,言语中时时透露着自己对国内文化状况的思考。如“四周伸延着澳大利亚的巨大虚空,在那里,思想是最空洞的;在那里,富人就是重要人物;在那里,教师和新闻记者统治着一切精神领域;在那里,漂亮的青年男女透过毫无判断力的蓝眼睛注视着生活


斯米尔宁斯基(保加利亚)

原文

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的田野里躺着。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

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丁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 这个甜美的“微笑”是与其地位和处境不相协调的。

书评

同时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号召劳动者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赤脚的孩子》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作者通过农村穷人家的孩子,在冬季给城里富人送取暖木柴的场景的描述,反映了20世纪初保加利亚尖锐的阶级矛盾。


温赛特(挪威)

原文

那时太阳边无点云、一碧如洗的高空照射下来;每天清晨,整个大地结上了一一层闪闪耀眼的霜花。过不久,屋檐便滴滴答答化起水来了。

成群的鸦鹊衔着细枝在天空飞翔,已经逐渐开始在修筑去年的旧巢了;他们的聒噪不时划破了冬日的安静。

太阳一下山,气候便变得刺骨寒冷。白天的回光却还逗留着,像燃烧着的残焰,沿了覆着黑丛林的山脊逶迤直达西南。一抹苍绿的光亮在地平线上迟迟不灭。早晨,屋檐上挂着长长的冰柱,接近中午,闪闪的水滴便落下来了。

他们不是摔了跤用热水捂在膝盖上,便是头部受了轻微的震荡。

所有的滑雪道又柔软得像天鹅绒般的了。

溪边的薄冰刚结上就为流水冲碎,发出银铃似的丁零声。

沿河一带笼罩着一条自绸似的烟雾,绕到大街的桥下,这阵烟雾便像细雨似的洒在行人的身上。

啊,这轻柔美妙的雨声!春雨带来了泥土的气息,大地冒出了一大片嫩绿的叶子……

挪威人是以倔强固执出名的——那些官吏和教士被派到挪威去好像是遭了放逐一样。

书评

段落间也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仿佛是自言自语。

作者想要读者感受的只是这一切所传达出的风趣、幽默、轻松、欢快的生活基调。

会发现本文结构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作者用风景、人情、历史三个支点结构全文,文章的内涵大大扩展——美丽的风景、善良的人民、光荣的历史,三者交织在一起,完整丰富地表现出珍藏在她心中的祖国形象。


安徒生(丹麦)

书评

他首次将童话由粗糙的民间传说,发展成为优美的、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学童话,为后世作家的创作留下经典范文。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十二个历史人物,将他们生前身后的遭遇,如电影镜头似的一段段展现给读者。

那些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他们的名字将在人类的史册上永远闪光。这正是安徒生对于逝去者的告慰。


续文见下篇:诗文:《世界经典散文集·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