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卷?为什么会加剧内卷?
简单的说:本身底池有1000块钱,10个人分每个人能拿到100,但是一些公司觉得好像员工激情不够,对拿业务结果不够得劲儿,从而扩大人员招募或是引入了竞争机制。
这个行为导致了什么?20个人,按理来说人均能够拿到50块,哈哈哈,可惜对不起,有的人能拿到500,而大多数人连50都拿不到,这就是所谓业务结果导向的逻辑,销冠垄断一切,而第二梯队的人减半。
所以不得不问很多企业在盲目引入赛马机制和竞争体系的时候是否得先问问自己: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如果自己没有,万一别人有呢?
很多时候又会出现一些鸡肋的面试问题:你加入最看重公司什么?
对方要说“钱吧”有的会说人太现实,不说钱吧,有的会说人没动力......(双标)
久而久之很多企业家对这个问题的条件反射是:员工不就看钱吗?
OK,但员工拿到钱之后用途有哪些?
人对钱源自于四个方面的考量:
1、现实中对钱的需求(比方说应届生和有房贷车贷孩子教育支出家庭的人对钱紧迫感各有不同)
2、成就需求(自我的能力评定,成果回报关联性,被同事认同等等)
3、对更好的追求(房子太小想租个更大的,更高阶层的外出需要豪车名表名奢侈伴身)
4、内在满足怎么爽(有的人喜欢独处、有的人热爱公益、有的人吃甜食、有的人对睡的环境有要求、有的人要运动、看书等等)
前三者基于欲望的满足,而最后一项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自我满足。
在社会之中有太多的诱惑流动,有更漂亮更年轻的人们,有更多金更有能力可以同时调配资源和人脉唯听是从的权利,有金碧辉煌环境中各自的小九九,必要的时候一天换多套面具的形容也不为过,也有的人在时间的加持下忘记了摘下面具的样子。
也就意味着内卷本质是由人而生,至于为什么而卷则是由社会中流动的欲望和众人杂音的放大下席卷而成的“开放式潘多拉魔盒”。
那怎么办,对于资源的垄断者就不再抗争,真的就只能躺平了吗?
关键在于重新定义问题:不是1000的对错好坏,更不是人的对错好坏
而是5个人合适还是3个人的效能更高?新的1000块在哪?
中国人从古至今不缺有钱人和聪明人,所以傻子才变得稀缺,或是大家觉得“不入世”。
解决内卷的核心:
1、打破结构,让竞争回归良性,在一个恒定区间内因为大家都有利可图,所以不必以恶意竞争的方式去获取,到头来发现抢了半天,客户还是自己公司的,牺牲了还是公司的利润和自己的收入。
2、创新(掌握市场核心变量:意味着本身的模式下赚钱只会伴随着人力资源变现成本的增长而越来越难赚钱,这时只有当你了解市场消费者心智:有什么新的刚性需求,并有能力解决)
商业本质:(通过解决需求)而盈利,(通过高精密标准化)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在商场别和人谈什么关系、感情、只谈钱,比方说为什么同样的单位交付品质之下你愿意给出更高的价格,真的是人傻钱多嘛?未必。
画饼、谈梦想、初心、愿景有一个核心前提是要足够狠,对自己足够狠,可以把这里的狠理解成坚持。
但是商业中盲目的坚持,不衡量资金、资源面、能力最后大概率会输,但年轻就是不服输、不信邪,大不了输呗。这段话放在三年前我会这样讲,把全部收入投资在团队上也毫无怨言。
但创业之后,我不得不承认的是:商业就是商业,梦想、初心、愿景、热爱不值钱,更无法帮你赚钱,只有当你在有获利能力作为前提,能够承担投资损益,接受事与愿违,从中满足多方的长期可持续合作关系下,坚持才会看到成果,届时自然也不必谈什么梦想。
三两老友喝点小酒就开始想当初,巴拉巴拉,牛逼吹起来,反正成果是好的,你怎么讲别人都觉得有道理,而你讲什么其实不重要。
投资最好玩的地方在哪?=不确定性和对未知本能的好奇
早些年和阿里体系小伙伴一起跑过宁波、温州、杭州、安徽等多地的传统企业,企业增长系统之下大家都在追求购入产品服务的高效能、产品功能面、价格、背后人脉资源的对比。
销售更多的在宣讲于什么趋势变了,再不合作看看同行怎么垮了,看看同行谁谁签约了,业务暴增一飞冲天。
当时项目竞争抢市场份额趋向白热化和定江山的局面,过程中我没点破的市场“潜规则”有三点:1、营销底线基于不加害和虚构,但真话不必讲全 2、所有成功案例,我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出实际存在的反例 3、很多企业主在经营过程中重心转移离市场越来越远转向拿钱玩钱或拿钱玩人,也有的和市场互动浮于表面忙于了解客户诉求拼命和供应商干价格,客户要这个价,你做不下我只好给别人了,那么多年能坐下肯定给你......
很多时候员工怎么这样,不是因为员工想要这样,而是老板对待企业的心智深深的局限了企业在本该高速发展培育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拼命的向外获取所谓“资源”中,消磨了团队仅存无几的信任,最后资源内卷,自艾自怨。
看外面的都是牛逼,但怎么让内部牛逼,有很多牛逼哄哄的分享者在私下把团队劈头盖面的批斗的一无是处。
简单拆解了一下对内卷的理解,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外卷?
答案其实已经在上述文字之中了,没懂?再多读几遍。或者试着倒过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