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被我列为重读的书目之一,终于在元旦假期读完。读完后,Z生先问我,这遍读有什么收获?
大部分算是读明白了,我答。
那给我讲讲脉落,Z先生不依不绕。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讲起,仿佛都懂,但又仿佛什么也说不出。其实,我只是重读了这本书,还是没有真正弄懂它。
我读过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纲》,相较这本书,那本更为深涩。这部书原本是冯友兰先生讲给外国学生的讲稿,所以脉络清晰,也较浅显易懂。如果选一本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入门书籍,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
这次重读,我用了和上次不一样的方法。上次用桔红色的笔把重点内容划了一划,重又看了一遍重点内容。这次在第一页的空白页上,每看一章,都把这章的要点记在上面,按照时间顺序和各大思想门派的发展脉络进行记录,总体对中国哲学史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下次重读,还是应做一个思维导图,更能帮助记忆和理解。
通过重读,对中国各大哲学思想流派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儒家,大体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儒家的形而上学到更新的儒家的发展脉络,而道家从杨朱开始,到老子、庄子和新道家的发展过程,其他如法家、阴阳家、名家,终没有成为大气候,但他们的思想及学说都在儒家和道家的发展中有所体现。许多思想学派的发展,大都经过了独自发展、融合的过程。而佛学自从引入中国后,就对中国人的思想有了重大影响。冯友兰先生说,佛学与佛教不同,“中国的佛学”与“佛学在中国”也不同,细想之下,确实如此,在这之前,大都混为一谈。而中国哲学最终发展成了儒、释、道三大哲学流派。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就算拿到当下,同样不过时,同样能解决当今思考中的问题。当下许多的思考潮流,都可以在哲学史找到相应的观点,思考的方式没变,途径没变,理论基础同样没变,只不过思考的内容与时俱进了。就如同不管楼盖得多高、多精彩,地基还是那个地基、材料还是那个材料。
就如作者所说,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太浓厚了,虽然这样的意识不是主动思考得来的,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哲学的思考,虽然我们思考时并没有冠以“哲学”的外衣。一个朋友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问题,他和我分享,先从小处着眼,后又从大处分析,把自己的问题说得透彻清晰。我对他说,你是个哲学家。他先是惊讶,后是惊奇。哲学是什么?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思考。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这似乎和书中所说“不知之知”、“不修之修”有同样的道理。
好吧,我们都向归入潜默努力。